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千萬不要在最近買單車

作者: ddar (白馬~~)
(徵求作者同意後轉載)
原發表時間: 2008-06-01(Sun) 01:24:21 於PTT單車板

最近不知道發了什麼瘋
買單車 變成一種全民運動
電視一直報導
一下要漲價 一下說騎單車很好

反正就是要去買單車就對了......

然後
單車版就出現一堆抱怨文
說店家不專業 店家態度不好
XXX廠商很可惡
單車漲價 又交不出車.......

對 我告訴大家
一切都是真的
這是我騎單車一輩子以來
第一次告訴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去買單車"

尤其是
最近才開始準備爬文買車的朋友........

"不要這個時候去買單車"

--------------------------------------
為什麼這樣呼籲大家不要在這個熱潮買??
--------------------------------------

1.買單車的人太多 店家的服務水準根本跟不上

單車店 大多是家庭企業經營
頂多就是老闆加兒子 外加老闆娘
一家店會修車的 大多就是3個
就算好一點的車店 請個有實戰能力的師父 頂多就是4個人

客人這麼多
服務水準與品質一定會下降的
師傅的養成不是一天二天的
要介紹單車 也不是爬爬網路文章就可以介紹的
更不要提
老闆太忙碌一整個'賽'臉

這時候買車 只是增加自己被虧待的機會而已

-----------------------------------------------------------

2.買車的人太多 生產廠上的產能與服務 也跟不上

和第1點類似
這個就像到中午很忙的便當店買午餐
一直要快點拿便當 結果卻有可能吃到炸不熟的雞腿

最近
所有牌子的成車組裝品質都下降
包括shimano.....零件商 新品不良率也上升
這時買車
還要禱告車子的零件不要出問題

-----------------------------------------------------------

3.買賣二手車的人太多 風險太高

很多人都想到二手市場撿便宜
可是最近遇到太多車友
買二手車 卻買到車況有問題 需要花更多錢處理的車

我必須說 早年我玩車時
愛車人士的比率高 脫手的東西良率還高一些
現在沒事買東西回家惡搞
把單車當成積木模型在玩的人很多

多的是自己惡搞 要請不知情網友幫他收拾

-----------------------------------------------------------

4.買單車 是因為自己想買?? 還是朋友要你買??

周休二日活動這麼多
幹嘛非得要買一台單車出去騎
騎單車 首先就是面臨 屁股痛or手痛
夏天太陽曬 冬天寒流冷

沒有心理準備 很可能家中會多一個很大型的垃圾

事實上
騎單車極度耗費時間 從事單車訓練很艱苦
完成 也許成就感很大
但大多數的人是不可能達成這種境界

這時 搞台這麼昂貴的單車回家 這樣合算嗎??

若是沒有朋友的鼓譟慫恿 你會自己想去買單車嗎??
若是沒有電視一天到晚報導 你會自己想去買單車嗎??

先想清楚 真的

-----------------------------------------------------------

5.不要趕在漲價前買

現在size也不齊全
為了趕工 廠商生產品質也下降
店家服務的水準 很多店家暫時起不來

現在唯一買車的理由......不要買到漲價的單車~~

講難聽一點
想騎的人
老早就去買了
特別趕在這個時候買車
有沒有可能只是在趕流行??
或者
只是因為貪小便宜??

老實說 我自己的車也有很多零件想換了
但是零件價格漲到我很想翻臉
這種供需失衡 讓我決定狠下心不買不更換

趕流行 只有讓市場更混亂
漲價OK的 貴到沒人買 看看廠商還能多囂張

-----------------------------------------------------------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趕流行也是一樣
這麼多人在做的事 不一定要去做嘛~~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關於單車通勤

作者:徐文彥


這篇是今年NGO環境會議中,為了單車通勤議題所寫的書面資料。

---------------------------------------------

小汽車使用的浮濫
根 據交通部在2006年所做的「台灣地區自小客車使用調查報告」指出,約有13.8%的自小客車的使用者每日通勤距離只有0-5公里,另有24.5%的使用 者通勤距離是5-10公里。也就是說,這些通勤距離在10公里以下的自小客車使用者如果願意花30分鐘騎自行車,而非花30分鐘塞車,我們的道路與停車場 馬上會釋放出38.3%的空間,空氣污染的狀況也會大幅度的降低。

每種交通工具都有它最適合的角色與最有效益的運用方式,從38%的自小 客車使用者通勤距離小於10公里即可看出,台灣地區地小人稠,特別是都會區的尺度不大,本來就不該以小汽車作為主要的通勤方式,該是城際運輸的工具,卻變成短距交通工具。以台北市為例,方圓十公里的區域,幾乎涵蓋了人口密度與經濟活動密度最高的區域,甚至台北縣居住密度高的區域(中、永和、板橋、三重、新 莊)距離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區也在10公里的範圍內。整個大台北地區都不該以小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但我們卻每天都在忍受塞車、噪音與污濁的空氣。

作秀心態的自行車政策
2004 年交通部所製作的交通政策白皮書,沒有一頁的篇幅有提到自行車;長久以來,台灣交通部門眼中的私人載具就只有小汽車,從來沒有把自行車視為一種交通工具, 甚至連摩托車有所謂的專用停車格也都是近年來的事。雖然這兩年興起一股單車休閒風,單車的運動人口突然間增加了許多,但是提供給單車的設施卻是少的可憐, 而且多是集中在城郊的休閒車道,而非具有真實減碳意義的通勤用車道。就算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目前自行車道的總長為160公里,扣掉河濱自行車的長度後,就僅剩60公里,如果在扣掉連鋪面都沒有更換,在濕雨氣候會把騎士摔個四腳朝天的人車並用車道,剩下堪用的市區車道寥寥無幾。

兩年前法國公共自行車租賃的推動得到國際間許多的關注,台北市又想要東施效顰,推出信義計劃區的公共自行車租賃計畫。充斥著名牌精品與娛樂場所小小兩平方公里的面積 裡,原本是可以漫步悠遊的商業區,未來卻要設置數十個租賃站,用自行車取代掉漫步血拼的浪漫,整個計畫只看到商業廣告增加露出版面的機會,見不到減碳效果 的實質效益。自行車,再度成為政治人物的作秀道具!倘若在信義計劃區內真要落實減碳,要提供逛街購物的民眾從捷運站接駁到百貨商圈內,還不如輔導計程車改 為三輪黃包車;就如同2003年倫敦實施塞車稅(Congestion Charge)後,柯芬園(Covent Garden)週邊興起的創意三輪黃包車,為觀光勝地增添更多歡樂輕鬆的風味。

重心失衡的交通政策
每次說到自行車全面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時,常常面對的第一個質疑就是,騎自行車太危險!沒錯,當我們檢視台北市從1997年到2003年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報表 時,單車事故身亡的人數每年8人左右,汽、機車事故身亡人數都是逐年降低,短短八年就減少六成,加起來一年不過50人。可是如果比較政府投入安全宣導與夜間臨檢的人力資源,為了保護汽、機車騎士的安全,公部門所投入的資源非常龐大。相對之下,根據消基會的調查,至今仍有七成民眾不知道自行車未裝頭尾燈要受罰。可見自行車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並非自行車本來就不安全,而是政府投入在保護自行車騎士安全的資源與能量根本不足,而非自行車這項交通工具不安全。細究那八年總共61件自行車騎士死亡案例,每一件都是因為騎士違反交通規則而死亡,沒有一件例外,更加證明了政府部門對於自行車的漠視。

去年交 通部終於開始願意承認自行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而且願意推廣;台北市也洋洋得意的說每年增加了多少的自行車道,或者舉辦多少無車日活動、有多少民眾參與。 只見交通部門的官員很開心的誇口說要增設多少車道,卻不見宣示自行車通勤使用者每年要成長多少。可是如果真要落實減碳,自行車與汽機車一定是競爭關係,唯 有將汽機車使用者導向使用自行車,才有減碳的實質效果。如果自行車只是一種休閒運動,那也不過就是跟打網球、打籃球一樣,騎自行車本身跟減碳是沒有關係 的,所以自行車如果不是放在減碳的目標下、如果沒有替代掉內燃機引擎的交通工具,騎自行車跟環保是沒有關係的。因此,站在環保的立場,我們必須檢視自行車是如何被使用的,而非只是看到自行車被使用,而且,光是興建自行車道是完全不夠的,比較政府為汽車興建了多少的停車場,為取締酒駕投資多少人力,自行車通勤的環境需要多方面的同步進行,許多措施配套(安全宣導、釋出停車空間、跨河便橋),或許成效比興建專用路網要快的多。

上路吧,別再等待!

許 多人猶豫,現在的路況與交通環境究竟適不適合騎單車?如果從安全性考量,自行車的速度慢,絕對比摩托車安全,既然都已經可以接受機車上路,自行車又有何不可。單車上路只要遵循交通規則且做好基本的安全防護,就不需要特別擔心安全的問題;沒有車子會故意撞單車騎士,不幸碰到冒失鬼的機率,跟騎機車被撞或走在馬路上被撞的機率是一樣的。
另外有人覺得市區的空氣太差,不適合騎自行車。其實市區裡的污染源主要都是移動污染源(汽、機車),而上下班時間的車 陣中,因為車車相連,每台車的前頭進氣、後頭排氣,就如同排成一列的電風扇,前車的廢氣被後車吸入後又往後排,所以熱廢氣在都在車道當中形成一個隱形風 道,這條風道的污染濃度是最高的,而且就像一條隧道一樣,僅有少數的廢氣往兩側溢漏,這就是所謂的「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單車騎士因為在最外側,而且口鼻高度較高,所以吸到的廢氣比穿梭在車陣中的機車少了許多;而且因為單車的速度與機動車輛相差甚大,單車 不會一直貼在某根排氣管後面,況且,當汽機車超越單車後,行進到單車騎士的正前方時,已經距離五公尺以上,反之,一群汽機車走在馬路上,因為速度相近,當後車貼著前車時,距離太近反而吸到的廢氣會最多。所以,只要真的上路就可以解開許多關於單車通勤的誤解與迷思。

上路吧,別再等待!



原文刊載於閒人工作坊BLOG, 2008-06-03
(徵求作者同意轉載)

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成為單車友善城市

Merida 33MT

本文原刊載於Taipei Times 2008年6月4日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8/06/04/2003413730

Getting bike-friendlier
成為單車友善城市

Your article on cycling in Taiwan highlights some of the problems
cyclists are confronted with ("NGOs say Taiwan's cities not convenient
for cycling," June 2, page 2).
你那篇關於騎單車的文章指出腳踏車騎士遭遇的問題(對照六月二日第二頁的文章"NGO團體認為台灣不便單車通勤")。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deserves some credi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ke paths around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hese bike paths are mostly
for recreational purposes and fail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ycling in
urban areas.
雖然近年來政府積極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值得嘉許,然而那些自行車道多半為休閒用途,壓根兒無法解決都市的自行車交通問題。

Plans to construct bike paths on major roads such as Dunhua Road in
Taipei City may be well intended,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best way
to spend government money. A poorly designed and little used bike path
would only create negative perceptions among motorists and cyclists.
(台北市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處)要在台北市主要幹道建設自行車通勤示範道(例:敦化南路)的計畫也許是基於善意,但那不是必須支出的政府經費(人民稅金),亦非消耗資金的好方法。設計不良、使用率又低的自行車道,只會增加自行車與摩托車騎士(對自行車道)的負面印象。

One major problem cyclists face is the lack of suitable locations to
park their bikes when they arrive at their destination. Where bike
parking does exist it is often poorly designed and doesn't properly
protect bikes from damage or theft. The double-decker bike racks like
those near the Gongguan MRT station are the only well-designed racks I
have seen in Taiwan. Yet they have only been installed at a few MRT
stations and nowhere else in the city.
自行車騎士通勤時面臨的一大難題便是缺乏足夠與適當的停車空間。雖然自行車停放設施確實存在,但普遍設計不良,而且缺乏管理,無法避免被竊或遭破壞的風險。公館捷運站附近的自行車停放架,是我在台灣見過唯一設計較佳的自行車停放架,然而這樣的自行車停放架卻只設置在少數捷運車站,市內其他地方都沒有。

Most importantly, governments need to introduce measures that actively
reduce the number of cars and motorcycles on roads. This will make the
roads safer and create the space that cyclists need. It would also
have the added benefits of reducing pollution and traffic accidents.
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更積極實施汽機車減量政策,如此一來,道路才會更安全,也才能創造自行車騎士需要的騎乘空間,而且,此舉也能同時減少(空氣與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意外事故,一舉數得。

It would also be very helpful if politician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spent more time riding bicycles, as it would allow them to make
better-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the needed infrastructure.
如果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員願意花更多時間騎單車,將有助於他們做出更符合民意的施政決定。

David Reid
魏大衛
Xindian, Taipei County
台北縣新店市

==================================

作者的話:我希望郝龍斌和周錫瑋能看這篇文章!

Also see: Somewhere to park a b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