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轉吧!自行車輪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星期二(12/15)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上,麻省理工學院發表了「智慧」腳踏車輪,車輪裡面有個電池可以儲存能量,所以踩煞車的力量可以回饋成幫助你爬坡或使速度加快的能量;因為是「智慧」腳踏車輪,所以有感應器測量騎乘方向,當你往前踩時感應器會告訴車輪的電動馬達「助你一腳之力」往前衝(註一),當你踩煞車時,又能幫助你慢下來並重新為電池充電。

(註一)有一種適合肢障同胞使用的手轉式自行車,將來應該也會研發出類似的技術,「助其一臂之力」。




裝上這輪子,不但可以省力省時,還有藍芽功能可以連結 iPhoine當成計速器,甚至將騎乘資訊與其他通勤車友分享(ex:FaceBook),除了這些吸引人的神奇功能以外,重點是:

"現存的每一種腳踏車都可以使用這種智慧車輪,事實上MIT團隊將它視為一種隨插即用的裝置,因此所有腳踏車持有者都可自行安裝取代原本的後車輪。"

可惜這車輪價錢大約16165到32330台幣,對於愛便宜的我們還是偏貴,如果將來能量產或是吸引汽機車族購買,造成汽機車族願意轉換成免呷油的動力腳踏車通勤族,那就太棒了!





【多閱讀長知識】

2009-12-16
麻省理工學院發表「智慧」腳踏車輪(12/15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
http://taiwan.cnet.com/crave/0,2000088746,20143409,00.htm
2009-11-07
機車族超過七成三寧騎兩輪 不搭公車(中廣新聞)
http://blog.yam.com/joubinghung/article/25128376
2009-10-19
腳踏車,計程車及大眾交通工具的優缺點
http://blog.yam.com/actionone/article/24719658
2009-06-07
「鄉民」騎機車為什麼比較便宜-2
(比較開汽車/騎機車/搭捷運/搭公車的異同)
http://blog.yam.com/bbm0114/article/21465391
「鄉民」騎機車為什麼比較便宜-3(論天母一帶交通亂源)
http://blog.yam.com/bbm0114/article/21465461
最後一篇要配合地圖來看......

檢視較大的地圖



.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Critical Mass與Bike Smiling

前陣子接獲一個詢問,大意是說:

如果要放在一部會在不同國家放映的紀錄片中,"Critical Mass"要怎麼翻譯成不需特別解釋、人人都能立刻就懂的名詞?對方提出幾個建議--

單車路權活動?單車抗議活動?單車路權抗議活動?

我其實不太夠資格決定這類的事情,一方面英文菜,一方面單車歷史等等的認知也菜,所以搬出兩位前輩的說法給對方作為翻譯的參考:

ak的翻譯-單車臨界量
(這是目前使用率較高的詞,也出現在文彥等前輩編寫的維基百科中)

Ting的翻譯-自行車聚能會
(2007年出版《單車浪遊》書中與演講中提及)
(不過Ting在blog上也有單車臨界量一詞出現過)

有個全世界"Critical Mass"的訊息集散地在這裡:
http://critical-mass.info/
因為某些緣故暫時(或永久)無人更新管理了。
其中關於「如何發起"Critical Mass"活動(How to start a CM ride)」,在這兒有另一版本的翻譯:
http://rtstw.blogspot.com/2007/11/readme.html
(Critical Mass是"Reclaim the Streets(收復街道)"運動的其中一環)

回頭看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台灣要發展符合"Critical Mass"精神(沒有主辦人)的"Critical Mass",或許有其現實的侷限吧!?單車路權抗議活動?雖然這是外國人最能接受也最易明白的詞,但是一看到這個名詞,日常勤務壓力已經很大的台北市鴿子們恐怕又要神經緊繃的來查勤找(___)了!

我們這裡的活動實質內容比較像是"Critical Manners"而非"Critical Mass",感謝最早引進活動的前輩與團體們,當年很有遠見的起了個美妙的名字:"Bike Smiling"微笑單車上路,雖然一度被官商聯手拿去用而引發小小的爭議,不過對於真實的情況也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Critical Manners"?
"Critical Mass"?
"Bike Smiling"?

無論叫什麼名字,它的精神是不會改變的。與各位分享一部很能呈現其精神的MTV:





KINGS AND QUEENS - 30 SECONDS TO MARS!


Bike!Bike!Bike!繞圈圈、舉車......當單車取代汽車成為馬路的主體,畫面中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對比環境的崩壞是否可以挽回?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各種怪異天氣與災害,正如歌詞中"We were the victims of ourselves"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單車騎士以肉身和行動抵擋資本主義汽車霸權的洪流,
We shall FIGHT!
即使倒了一個,還有更多!前仆後繼......

白馬,衝啊!



【後記】
2010.6.17
六月份出版的大誌(The Big Issue)有幾篇單車相關文章,其中提到Critical Mass時,翻譯成「關鍵大眾」,「關鍵」二字或許可以代表突破「臨界量」的一群「關鍵人物」吧!


.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微笑單車上路2009-10-25

復古單車宣傳車

感謝 noname-無名 的投稿:

10月的微笑單車上路雖然沒新人加入
不過倒是有新鮮的小發現
集合時看見小巨蛋的路旁正停了架著宣傳看板的改裝三輪單車
很好奇就跑去跟正在休息的打工同學聊了起來

照片1.

這樣的宣傳車讓我想起在"兒子的大玩偶"這部電影?
男主角裝扮成小丑穿著電影宣傳看板騎單車到處宣傳
沒有擴音設備用簡陋的捲筒喇叭放大聲音
以前叫三明治人(sandwich man)前後看板中間夾著人的意思
這次看到的宣傳車則是進步很多
三輪車後放著壓克力看板(不用人背著)
有夜間照明的電燈也有擴音器(內裝有蓄電池)
想不到臺北市區也有這樣的另類宣傳通路
也覺得想到這樣做的老闆還挺有創意的

照片2.


很巧的11月去花蓮做社區參訪時
社區劇團為了演出剛好也做了一台道具車(真的可以騎的喔!)
車手旁還放了鑼用來敲打吸引人的注意
超級有50年代的味道

照片3.

想不到宣傳車也走節能減碳復古風
朋友們下次我們也來裝扮自己宣傳微笑單車上路!!

照片4.

bikesmiling




照片註解
1.現代單車宣傳車
2.兒子的大玩偶電影海報
3.大和歌舞劇團的單車宣傳車-攝影彭郁娟
4.微笑單車創意裝扮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安全的自行車"專用"道?

關於自行車道,已經有太多相關的意見與論述,其中,〈紅白大對抗之開放填充題〉直接討論:推廣單車通勤,到底要不要廣建單車道?以及台灣聞名國際的機車問題等等......後附連結文章可以一次看個夠。

這裡要請大家看一段影片,是美國推動友善城市生活的影像媒體Streetfilms在兩年前的報導,做個參考:




回到根本的問題:究竟要不要蓋單車道?如果要,那麼,怎樣的單車道比較實用,又適合台灣的環境與社會民情?如果不顧國情不同,照抄外國的範例,大概不會有好下場,光是羨慕國外環境,一味吐槽或抱怨,缺乏建設性的意見,好像對我們的現況改善又沒什麼幫助...........。夢想禁止路邊停車彷彿是所有問題的解答,也能帶給單車通勤更多安全,然而那在我們的社會行得通嗎?怎麼做比較好?主事者有無足夠的魄力?人民有無前瞻的思想和民主/用路素養?把單車放進人行道系統去欺負行人,又算什麼公平正義?以上種種問題,即使早已被少數人談到爛掉了,還是值得很有耐心的,三不五時拿出來一談再談--

......在大家一直都沒有充份的共識之前。


延伸閱讀:

2009-09-22

【單車】我要真正安全的單車專用道


2009-09-17

Bike lanes one of the "three strikes" ?

文中盛讚敦化單車道是推動單車通勤的一大進步,但也對這條單車道內外諸多繁雜的細節與配套政策頗有微詞。


.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參加微笑單車上路的六大原因

微笑單車上路」,是台灣版的「Critical Mass」,早期由許多熱心的人在高雄推動,剛開始是以「單車免費早餐」的型式出現,這個爭取單車路權的活動每月定期進行,熱鬧非凡,也像國外一樣引發媒體報導,後來台北也有了每月一次的「微笑單車上路」。


參加微笑單車上路的六大原因

一、符合人性

「人性本惰」

不需要勤奮努力,沒必要動腦筋規畫路線,一切放空,來就對了!
每個月一次就好,女生當作月經後舒展筋骨,男生當作每個月騎車壓馬路,一不小心,說不定天雷勾動地火.........

「付出的越少越好,獲得的越多越好。」

參加每月一次微笑單車上路活動,只要花30~60分鐘,比起參與政府辦的無車日,時間花得少,路程也短,不用花錢,不必繳交報名費,不怕人擠人,而且因為這個活動「沒有主辦人」「約定俗成、定時上路」的精神,所以也不用申請集會遊行,臨時有事的話,還可以隨時自由離開隊伍,非常隨興。花費的時間金錢相對較少,又能真正落實Carfree Day無車日的意義,還能在每個月的活動中得知一些關於單車的新消息,何樂不為?

二、活動

1.時間
每個月第四個禮拜天下午,跟基督教徒上午做禮拜不衝突。

2.地點
集合地點在小巨蛋門口(大螢幕旁手機下空地),是今年才舉辦過聽障奧運(聾人奧運Deaflympics)的地方,想迷路找不到都很難。

3.路線
路程短,通常10-15公里左右,大多30分鐘內可以騎完。例如:松山機場-台北101
一起來探索更多路線,豐富城市單車通勤路網資訊
騎不過癮的還可以續攤加碼挑戰進階

4.活動內容
4-1固定節目:集合哈啦聊天、騎車壓馬路、繞圈圈
4-2彈性節目:只要有觀眾要求,就會有歌唱節目,不收門票,只收掌聲。

三、單車文藝復興

「單車道,是單車騎出來的」

會移動的自行車道~

「抱怨不如行動」

不喜歡人擠人大拜拜似的無車日(牽車日)?不滿意現行的單車友善環境與政策?不想枯等政府或大環境改變?那就來吧!

抱怨,只會浪費生命;

行動,才有機會改變。


四、法律管不著

擔心有"集會遊行法"約束而不敢參與微笑單車上路的朋友們,大可放心!不管是在高雄或台北,微笑單車上路都沒有要去哪裡抗議,而是以和平歡樂為基調的快閃活動,偶爾想些有趣的點子"表達意見"......,台北的外國朋友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外籍友人參與微笑單車上路活動,而這就是我們迴避"集會遊行法"的最佳擋箭牌啦!事實上,兩年多來幾十次的微笑單車上路活動,從來沒有警察來舉過牌呢!

五、歷史

微笑單車上路的歷史,由你我共同來創造。

六、組織

沒有主辦人,更沒有主辦組織,只要你不是來打架滋事,沒有任何顧忌!

這是個開放的園地,有什麼好點子或新的想法,就帶來實作吧!

你就是組織,你就是主角!




.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不參加微笑單車上路的理由

微笑單車上路」,是台灣版的「Critical Mass」,早期由許多熱心的人在高雄推動,剛開始是以「單車免費早餐」的型式出現,這個爭取單車路權的活動每月定期進行,熱鬧非凡,也像國外一樣引發媒體報導,後來台北也有了每月一次的「微笑單車上路」,曾經人很多,也有媒體報導,現在則人很少。有些曾在國外參與活動的朋友,來參與之後,感到奇怪: 為什麼台灣的 Critical Mass人數那麼少呢?為了滿足外國人的好奇心,所以在台北微笑單車上路活動屆滿兩年的此時,由幾個好朋友共筆寫了這一篇。


不參加微笑單車上路的理由

一、基本的人性
「錦上添花湊熱鬧的人多,雪中送炭真相挺的人少。」
人越多,就有越多人想參加,這是一種群眾心理。想參與活動的人會希望人很多,人很多,才有人想來,然而"100"這個數字並不會因為很多"1"想要其他的"1"變成"100當中的99"而出現,"100"這個數字出現的充要條件是得要有很多個"1"願意變成"100當中的1",那麼,"100"自然會出現。
(BTW,依這一條精神與原則看來,這篇文章刊出後,來參與的人會更少。)

「批評抱怨給意見的人多,腳踏實地真騎車的人少。」
(通常來參與的朋友會有各式各樣的意見,然後期待"主辦單位"要改進,而真正參與活動或付諸行動改善活動的人,往往很少。)

二、活動本身
時間、地點、路線、活動內容-
1.時間
1-1時間在週末假日,另有安排休閒娛樂活動,所以不方便參加。
(註:高雄2006.05.20-2007.06.16台北2007.09.22-2009.05.24
1-2時間在週五,下班以後就很累了,所以不方便參加。
(註:高雄2007.08.24-2008.01.25台北2008.07.25-2008.08.29
2.地點
集合地點離我家太遠,所以不方便參加。
3.路線
活動路線大多沒有事先公布,而且都騎市區比較多,空氣不好風景差,所以不想參加。
4.活動內容
活動不夠好玩,沒有歌舞秀,沒有出動交警封街,沒有送衣服水壺或抽獎,所以不想參加。
5.滾石不生苔
時間、地點、路線"好像"一直變來變去,記不住,所以就忘了參加。

三、文化與個性
1. 「認命」:移民社會普遍特性之一,就是"不關心公共事務",連帶影響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參與";大環境壞就壞了,抱怨後忍一忍就算了,認命吧!只要不嚴重影響個人家庭生活,全球暖化,空氣污染,與我何干?(實例:一位在台東服務期間天天騎單車代步的志工朋友,是個在台北念書的大學生,他說:單車路權不需要爭取,因為我們都會往山上騎,往河濱騎。)
2.「貪財」:有好處的活動,才要參加。不知何時開始,社會上有個約定俗成的不成文條例,那就是單車活動最好要有獎品或摸彩才行,若非如此,就要有公益性質,具備偉大的意義才能感動人來參加-得到光榮感。
3.「驚死」:希望有人為活動負責,希望有人主辦活動,但不希望那個人是自己。這種"咒誓給別人死、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理,與Critical Mass活動中"沒有主辦人"的精神徹底相反。

四、法律
"集會遊行法"也許是阻擋人們參與這個活動的原因,網友"波"幫我們整理了集遊法與單車臨界量間的關係,不過,微笑單車上路不管是在高雄或台北,從來沒有要去哪裡抗議或要求某人下台之類的,而是以和平歡樂為基調,如果說有一天這個每月一次的活動,真的聚集很多人造成交通阻塞,然後被警方以違反集遊法起訴的話,那麼每天在馬路上造成塞車的那些車主,是否也違反了集遊法?那模仿 Michael Jackson 的快閃秀又怎麼說?和幾位外國友人談及這部法律,他們都很不能理解。民主社會仍有這樣的法律是件怪事,因此有一批法律人和關心此事的朋友一直在為了修改或廢除此法而努力著

五、歷史
白色恐怖時代對公共論述與公民參與力量的箝制與影響。
(再寫下去大概會引發一大堆政治口水,還是寫這麼一句話就夠了。)

六、組織
沒有主辦人,更沒有主辦組織,使參與活動變得好像沒有保障。(參考三之3和四)



以上。


(如果大夥有空又有力,可能會出續集:參與微笑單車上路的六大原因)
(如果大夥沒空又無力,微笑單車上路可能暫停播出)


.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轉譯)為什麼台北每條道路都應該有八線道?

(翻譯轉載)


第一道 靠最外側(近人行道或人行道上),用來停放摩托車和腳踏車,因為通常人行道都沒有足夠的空間,而且人們無論如何都很愛停車在人行道上。

第二道 是自行車專用道 (完全與任何其他車道實體分離,否則汽機車就會行駛進來,或是在這裡停車)

第三道 用來停汽車/貨車
第四道 用來併排停車(因為這通常比預期的狀況還要普遍出現:不足為奇)

第五道 用來供汽車、計程車和公車載客上下車

第六道 特別給機車專用,因為我實在很討厭他們用60-70km/h的速度,騎乘在馬路所有線道各處,而且騎得非常靠近、A到我的車......

第七道 用來供直行汽車通行
第八道 用來供左轉汽車通行

還有一個原因:「8」是幸運數字,很好記。

我們也可以縮減成七線道-如果能立法禁止路邊停車的話,然而,汽車駕駛才不會理它咧!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一個車道來停車。




原文見:Let's Make Taipei Bike Commuter Friendly !
Why every road in Taipei should have 8 lanes




.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轉載-[農夫的秘密耕地] 不良的騎單車習慣

文/農夫 ricelee

算算從小到大騎單車的經驗,發現單車發生意外除了旁人因素外,不良的騎乘習慣也是主要肇因
稍微分享一下小弟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一、
不戴安全帽:同案例九,攔腰撞上上下貨的大姊的同時,小弟直接前空翻出去(車速其實不快)然後腦門直接頂地,還好小弟當時已戴著本以為不可能用到的自行車安全帽,把我從腦袋開花跟腦震盪的風險中救出,從此我騎單車一定戴安全帽。

二、
不管號誌燈隨心所欲的亂闖:不是偏見,但遇到超多亂騎的阿婆(伯)

三、在人行道上飆速:騎在車道與人行道共夠的路段時,常看到一堆行人被那種人行道飆手從耳畔呼嘯飆過好幾次,險象環生,差點被撞倒的路人都只能吹鬍子瞪眼,我記得在這種共構的專用道上,不是行人優先嗎?

四、下坡比快:有經驗的前輩說「上坡比快下坡比慢」,但下坡乘風滑行的爽度一來,很多人都忘了,然後就失控、意外..

五、車行道上逆向騎單車:就跟逆向開車或逆向騎機車的人一樣混蛋,很多人騎單車逆向的人把自己當作行人般要轉就轉(但又搖搖晃晃),一般轉彎路口時最怕遇到這種無預警出現的。

六、在馬路或車道還有其他人的情況下上放雙手騎:前後無人就算了,偏偏有人就是喜歡在人多的時候放,倘若一摔不止自己遭殃,也禍及旁人!

七、泰然自若的無預警突然轉彎或停車:河濱自行車道遇過好幾次車禍,都是前面有一個白目的騎士如此做,讓後面的閃避不急追撞!而禍首通常是半大不小的臭小孩)

八、跟著汽車直接衝左轉而不兩段式左轉:這種騎士把自己升級為汽車等級,跟車汽車一起轉的很爽,同時一起轉的汽車駕駛則超怕不小心A死他。

九、不專心(晃神)騎車眼睛亂看:這個本人是犯人,曾在仁愛路上邊騎邊側頭從辦公大樓走出來的妹妹,然後攔腰直接撞上在人行道上下貨的大姊..100%本人不對,還好對方只是挫傷..



※本文選自:[農夫的秘密耕地]
http://ricelee0516.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17.html


延伸閱讀:

道路上的猴囝仔-1963自行車道路安全宣導短片
http://spokes8iker.wordpress.com/2009/05/


微笑單車上路2009-05-24

Star of May--

(photo by David)



五月微笑單車上路活動首次有狗狗的參與,一路上不吵不鬧,十分乖巧。

本月活動重點在於試騎並體檢敦化單車車勤道,當天觀察到3個重點問題:

1.無號誌路口安全性-許多小巷道接敦化路的路口,很可能因為巷道竄出的汽機車轉入敦化路,而對自行車騎士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除了停車再開的標誌,以及相關法令的微弱約束(註2)以外,有沒有其他改善安全性的方法?
(註1:六月通車前的改善措施為-在各個路口加上自行車標誌)
(註2:無數駕駛人根本無視於單車道標線的存在,有照片為證。)


2.敦北鄰近機場處的人行道高度落差-騎經此地,像是進行一場自行車障礙賽。建議在完整改善之後,再對外宣布此段通車。

Pedestrian and bike crossing
Photo02-敦北鄰近機場處的人行道高度落差
(圖說)交工處表示,此處不在原工程標案內,將以另一標案與工程在期限內改善此處的單車友善度。


3.公車,計程車,與路邊停車對單車通勤所造成的危險

如果敦化單車通勤道的完工,是與捷運松山線和信義線完工復舊「還路權給行人和單車騎士」同時完成的話,串連起來的「丰字型路網」將提昇單車通勤比率,可惜目前不是這樣,所以敦化單車道完工後勢必會有一段空窗期,對當地交通形成很大的挑戰。

很早以前,在這個工程尚未施作前,我就已經在敦化南北路上騎單車通勤了,因為條路早已是條騎起來很舒服的好路,還記得當初得知這個單車道工程計畫時,我是既擔心又生氣的,因為工程期間我就不能像以前騎得那麼暢快了!初次看到斑馬線被切一半畫成自行車穿越道時,我很生氣的從路上一路罵到辦公室,罵個沒完......,到現在我依然不認同這個設計背後的理念(欺負行人),但也只能誠心希望這真只是「過渡時期」。

近一年隨機採訪當地民眾的過程中,我聽到許多不同用路人的意見,也有些部份民眾對這個工程抱著寬容的態度,願意「讓政府用少少的錢試作看看」,還有些人是無論如何也懶得用單車通勤的,這也讓我更堅信那句老生常談:

推廣單車通勤,「教育/宣導遠比工程/立法更重要。

如果只有工程,沒有其他配套,新的自行車通勤道只不過會淪為更多免費的汽車停車空間(至少外國人是這樣看的)。尊重禮讓用路文化的建立,不但非常困難,也很難講求績效或數據。人們既有觀念與習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絕對比工程更值得我們投注各項資源與努力。


歡迎來自英國的朋友參與!



.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寫給用路人的一封信

何嘉文

無論是輪椅族、走路的行人、騎鐵馬單車騎士、公車司機、駛計程車運將、騎autobike機車騎士、駛車汽車駕駛、喔咿喔咿開消防車救護車和警車的駕駛......etc,我們大家都有共同的名字--「用路人」,我們都是使用道路空間的人。

同樣都是使用道路的人,同樣有交所得稅給政府,但是我們的道路空間分配卻不太公平。

無論是道路或橋樑的設計,幾乎全都是先考慮汽車的需求,先給汽車最大空間,四線道或六線道的,然後剩下的分給機慢車,最後殘存的空間才考慮到行人、安全島和行道樹。在馬路上,汽車開的路面大都很平順,機車與單車要騎的是坑坑洞洞有很多人孔蓋和水溝蓋的路,行人最可憐,人行道上動不動就有變電箱或電信設備,還有違規停車的汽機車,輪椅族的遭遇就更慘了。跨縣市或跨河的橋樑也是汽車至上,機慢車道不是窄得可憐,就是要彎來彎去的考驗二輪人的騎車技術,很多橋樑根本沒有給行人和自行車的空間。停車空間規劃也是偏心得離譜,汽車室內停車位不怕風吹日曬雨淋,平均一格造價126萬,還有建築容積獎勵,機車和單車停車位造價便宜很多,停車空間比起汽車卻少得多-看看各個高鐵站/火車站/捷運站,還有公車站,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難怪文魯彬要說,這裡是汽車的棲息地,不適合人類居住。

其實,現在世界經濟不景氣,我們正好可以重新調整生活與交通的方式。從經濟面來看,為汽車新開一條公路的經費,往往都要幾億元,歷年來被當作交通建設的政績,而建設跨堤自行車牽引道的經費,大約只要一兩千萬,如果仿照其他國家車道規格,把現有的汽車道由3.5公尺縮減為3公尺,用來規劃行人和自行車空間的話,花的錢就更少了。台北內湖的北安路自行車道,就是縮減汽車道寬度規劃出來的,市區道路依法限速,不比高速公路,車道稍微窄一點,開車稍微慢一點,大家的交通環境也更安全一點。

保守估計(不含停車費),使用一輛汽車,每年大約要花費七萬多元(每個月6000多元),改以機車通勤的話,每年大約要花一萬兩千多元(每個月1000多元);而騎單車配合雨天時和生理期搭乘大眾運輸,每年只要花費大約8700元(每個月725元)。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旅行,用來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又可以健身,減少空氣污染與噪音污染,何樂不為呢?

除了錢以外,我們不妨也看看歷史和文化面。一八六O年代,第一輛使用腳踏板的自行車就出現了,到了二十世紀初,汽車才被發明出來。單車的資歷比汽車老得多,它是車子們的老前輩,而且是老來俏,到現在還沒被淘汰掉,反而大紅大紫,汽機車身為晚輩,應該要禮讓老前輩,而單車族也應該禮讓更古老的移動方式--走路的行人才對。

石油總有被人類用完的一天,我們不要等到那時再來打仗或恐慌,不如從現在就開始建立「慢活」的習慣,用我們的雙腳,多走路,多騎單車,道路共享,相互禮讓。


.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微笑單車上路-活動歷史回顧

高雄 / Kaohsiung(2006-2008)


(前身) 單車免費早餐 Cyclict's Free Braekfast
2006.05.202006.06.182006.07.232006.08.20
2006.11.18 單車免費早餐第5集 / 微笑單車上路第1集,多個團體輪流主辦。
2007.03.172007.04.212007.05.192007.06.16、(此後取消輪值制)
2007.08.242007.09.282007.10.262007.11.302007.12.28
2008.01.25

臺北 / Taipei(2007-2009)


(前身) 收復街道聯盟 RTSTW: Reclaim the Streets in Taiwan
2007.09.222007.10.27 會移動的自行車道 ("Moving" bike way)
2007.11.24 請問今天單車可以上捷運嗎?(bike VS MRT)
2007.12.29 城市嬉遊記(Bike Fun Taipei/gift exchange) / 微笑單車上路論壇成立 (Forum)
微笑單車上路 豬年活動回顧 (Bike Smiling Yearly review--PeoPo video News)


2008年
1/27(日)3/30(日)5/25(日)、11/30(日) 15:00 臺大校門口集合
7/25(五)城市螢火蟲(City Firefly--Bike)8/29(五) 城市螢火蟲part2--19:00 臺大校門口集合
2/24(日)4/20(日) 、6/29(日) 、10/26(日)
12/28(日)1228,送走2008 (Happy New Year /gift exchange) 15:00 國父紀念館仁愛路正門口集合
++
422 地球日-格子樂(Parking Day)
9月-台北單車通勤共筆地圖 (Taipei Bicycle Commuting Map--open editing)


2009年
*每個月第四個禮拜天at台北小巨蛋廣場
1/25除夕,取消一次。2/223/224/265/24、......10/2512/27


臺南 / Tainan(2012~)


2012年
2012-04-222012-05-20美麗宣言2012-06-17紅花綠樹
.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微笑單車上路2009-03-22

Star of March--

(photo by David)


好久不見斜躺車!(2007.10.27~2009.3.22)

三月活動有法國人、澳洲人、美國人參與,在台灣彼此溝通的語言是--中文;咱們還有個共同語言--單車。這次活動很高興認識了輪粹生活有理念的店長......
光騎車上山,沒辦法拯救灰濛濛的城市,面對地球暖化,油價高漲,我們需要單車更融入我們的生活,於是”輪粹生活”誕生了,我們相信”單車是時尚的,而時尚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現在起,別在乎時間地點,跨上你可愛的的”自由車”,重新認識熟悉的街頭巷弄吧!
店長顏大哥說,騎單車不是兩天的事,而是七天的事,他們要做的/要賣的,不是只騎兩天的車,而是每週騎七天的車。聊到單車通勤,他無奈的表示,在國外,公車和單車是同一國的(同為綠色交通一環,例:法國單車與公車共道),相互禮讓,我們這裡卻好像仇敵似的,苦苦相逼;此外,我們都知道,要達成單車通勤理想,享受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勢必得壓縮汽車使用者的既得權益才行,然而,顏大哥指出,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與政府大力扶殖汽車產業的政策息息相關,現在若要反過來抑制汽車產業,過河拆橋,也說不過去(小編:事實上政府也一直做不出來,只好從行人和機車族下手,怎麼也動不到汽車)。

單車通勤的理想,就只好靠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點點滴滴慢慢努力了。


歡迎松山內湖美女團加入,下次見!


p.s.這次參觀兩家單車店,時間比例偏多,有人建議改進,以後還是將參觀單車店放在行程最後比較好。


樹的相簿
http://shuh.seiko.tw/



.

微笑單車上路2009-02-22

star of this month--


"Street Surfer"


photo by David Reid

在捷運站附近發現這款陸上衝浪車時,它就大剌剌的停在路邊,用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鎖栓著,我們一夥人七嘴八舌的,一邊觀賞一邊為車主擔心,只見他老兄悠閒的從啡啡店走出來,開了鎖,大方的邀請我們(輪流)試騎。

這款來自澳洲的五輪車,騎起來感覺很「吸地」,速度越快反而越穩,David甚至騎著它表演「翹孤輪」呢!聽說它還上過大螢幕,與金凱瑞(Jim Carrey)同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影片或逛逛官網


google map路線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FAQ(常見問題集)

last update:2011-04-14AM10:45

1.這次會有多少人來啊?

「呃......我想想哦,最近幾天有沒有神明託夢呢?」

Bike Smiling/微笑單車上路,或是Critical Mass,都是例行單車騎乘活動,沒有主辦人、無須報名!這是個善良而創新的風俗習慣,就像初一十五吃菜拜佛一樣是例行的事務,您應該沒有聽過拜拜需要報名吧?!也不會問隔壁老張「今天台北有多少人拜拜?」這種問題吧?人多人少沒個定數,每次會遇到什麼新鮮事也不知道,就像人生一樣,這才是這個活動有趣的地方。不要再管有多少人會來,生活中有目標有壓力的事還不夠多嗎?隔壁老張都來了,不要帶著任何目的,趕快把單車騎出來玩吧!


2.騎哪裡呢?活動路線是??大概會騎多遠??騎多久??

「騎-市-區。我們都-騎-市-區,從2007年到現在,印象中只有一次,解散後有一小部份人騎過河濱單車道回家。其他......每-次-都-騎-市-區」

『市區空氣不是很臭嗎?又危險......』

Well,首先,關於市區的空氣,這裡有專家和先進的儀器說空氣品質是普普通通的黃燈(一抹神祕的微笑),而且我們是每個月第四個週日下午在騎車,不是上班日交通尖峰時刻;還有還有,來看一下「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理論,長一下知識,這裡還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你還可以參考這篇ak寫的《你還在騎單車通勤嗎?是的,我還在騎!》以及Bike Smiling海報作者Kevin的「創作理念」

然後呢,常來參與這個活動的人,大都常常在市區騎單車通勤,我們覺得在市區騎單車不算很危險呀!您沒聽過近年來單車界盛傳的一句話「珍惜生命,遠離河濱」*(註1)嗎?卻沒聽過有人說「珍惜生命,遠離市區」啊!騎單車危險嗎?不騎單車才危險。而且,如果你常來,月月來,應該會在活動中學到不少「單車通勤技巧」,特別是關於交通安全的部份。

至於活動路線嘛,通常是到了現場以後,在集合哈啦的30分鐘內(3:00-3:30)由大家一起討論決定。不事先規畫路線,也很少公布路線的原因,請到現場私下問,並請在提問前先思考幾個問題--騎單車,是不是只准騎來休閒,不准騎來通勤?法律是不是有規定,只能相約在河濱或其他自行車專用道騎單車,不准在市區馬路邊騎單車?

在活動中騎多遠??騎多久??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不妨參與路線討論,或是自己默默決定也沒關係。騎到一半想大便,中途先離開趕場喝喜酒......都是自由的。

雖然不一定會在blog張貼活動路線,但從2009年起,在活動中發現的「單車通勤好路徑」會不定時加入台北市單車通勤共筆地圖


3.下雨怎麼辦?



下雨了,要不要上班上學?照樣騎單車上班?還是改坐公車、捷運?每個人選擇都不同。

參與微笑單車上路活動是否「風雨無阻」

你有作出選擇的權利,這是個人的自由,我們不能替你決定。






註1:登在報紙上的單車界名言「珍惜生命,遠離河濱」--賴均韋〈單車 要官民對話〉,2009-3-23自由時報

註2:
參加微笑單車上路的六大原因
不參加微笑單車上路的理由
.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轉載訊息)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播出「危險,鐵馬道」(一週內線上播映)

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20155865
推薦給同樣熱愛單車的朋友們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圓夢、休閒、健康,許多鐵馬騎士為了不同的理由,騎上單車追尋自己的夢想。


自行車熱潮,成為台灣現今最熱門的運動休閒方式,這個帶有環保及健康意義的活動,不僅在民間盛行,也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動。

幾年下來,自行車道不斷被規劃、建設出來,但是這些自行車道系統,是否符合騎乘者的需求,或者變相形成不當建設,都是推動自行車活動,必須思考與改善的問題。

發自民間需求,政府大力推動的自行車熱潮中,一些自行車道的問題,也隨之顯現,讓看似歡樂、便捷的鐵馬行,出現隱藏的危機。


公視13頻道四月六日晚間十點播出「危機。鐵馬道」,探討國內許多自行車道的問題,有興趣可以看看。

我們的島第499集
1.「危機,鐵馬道」--環島行VS環市行
*自行車道(失敗案例)機車騎鐵馬道,單車騎機車道?
2.「社區,鐵馬道」--流淚的社區VS樂活的社區
*(35m53s)一週環境事件簿
3.綠洲出污泥


首播:4/06(一)PM10:00-11:00
重播:4/11(六)AM11:00-12:00
線上觀賞:
http://www.ch5.tv/VOD/content.php?sublevel_id=596


.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建立自行車騎士典範-做教育,還是講法律?(上)

自行車風潮還在熱,熱到有部份騎單車的儼然成為新興暴力集團,然而於此同時,單車界也不乏反省與自律之聲,例如PTT單車版這一篇:

作者: radi035 (阿富) 看板: bicycle
標題: [心得] 單車違規行為討論 請大家理性探討
時間: Wed Oct 8 03:01:04 2008

文中明列了闖紅燈、逆向行駛、並排騎車、急速無預警轉彎、騎快車道、夜騎不加燈、人行道高速行車......等等害人又傷已的不安全行為,以及改正或預防的方法。

同年,另一個論壇也有人發起單車族自律運動,長達七頁多的討論與回應。

外國朋友似乎也認為「自行車騎士的增長目前在台灣正處於一個關鍵階段,若能趁現在建立一些騎自行車的行為準則,會比將來設法改變已成形的騎士行為來得容易。」*註1

那麼,是否代表政府交通與法律相關單位應該打鐵趁熱,趕快推出專為自行車騎士制定的法規,來約束騎士的行為呢?

「法律」是最好的答案嗎?

實際上,早從2006年起,針對單車族立法或開罰的新聞就從未間斷過,隨著單車風潮,相關的立法與制定罰則新聞,也總要三不五時被拋出來探探風向。從2006-12-05《騎腳踏車、溜直排輪… 公園裡違規開罰囉》*註2,到2007年紅翻天的「隱形車道」話題與「強制自行車騎士戴安全帽」等等相關法規新聞,政府也依法實際開罰,到了2008年,從政府/媒體發出的,要處罰單車騎士的聲音好像變小一些,反倒是自行車騎士有自律與反省的聲音,現在2009年才過不滿三個月,隨著北高兩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上路,政府針對自行車騎士開罰的消息,透過媒體報導,又在社會上引起一番熱烈的討論!

隨後來自中央社的新聞《單車違規開罰? 北市:並未新增罰則》有長官澄清,一切都是誤會,大家不用太緊張,北市對於單車族的立場是「教育與宣導」,而非以處罰為目的,相關會議紀錄都可查證。

這讓我想起十幾年前和一群朋友很愛東聊西扯,沒事雞婆看不慣社會怪現象,在學校裡找塊空地坐下來就亂哈啦;還記得那時有一個朋友說,亞洲人就是要罰啦!要罰才會乖。另一個人則說,處罰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罰是永遠罰不完的,「法律是約束人類行為的最後一道防線,教育才是建立行為規範的第一前線。」這位學長講的話至今令我難忘,而且對人生影響至深。


基本上,人性是這樣的:規定得越多,反彈只會更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舉世皆然。

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性」。上面越是不准,下面越是想做。君不見「性、A片」幾乎在世界各國都是禁忌,但不管是錄影帶業或網路發展史中,它總是最蓬勃的一塊。與「性、A片」相關的關鍵字搜尋率,長期高居網路搜尋第一名。



限速15km/hr?強制裝燈裝鈴?禁止載小孩上學?強制戴安全帽?隱形車道?



這篇文章不是要講「法律無用論」,畢竟法律是人類社會規範重要的一環,沒有了法律,社會可能會更原始更暴力,大欺小,強凌弱,失去公平正義,然而法律只有在「共同討論、共同制定」的基礎下才有所謂的公平正義,自行車管理條例的制定,自行車騎士規範的建立,立法單位、執法單位、用路人*(註3)三方缺一不可。


確認了方向,下一集,我們可以從「為什麼在公園裡不能騎單車?」來談談自行車與交通安全教育。



建立自行車騎士典範-做教育,還是講法律?(下)

(預告)

小明的爸爸說:「家規第八條有規定,每天至少要吃三種蔬菜水果,做不到的話要扣零用錢,你今天已經吃了兩種,現在桌上只剩下你最討厭的紅蘿蔔,無論如何你都要吃,否則就要扣錢。」

小明可以選擇違規被扣錢,或是咬牙吞下紅蘿蔔。

這是法律。


小明的爸爸什麼也沒說,看著拿筷子呆愣的小明,雙方對恃十分鐘後,他突然揚起手啪啪就給小明兩巴掌,「吃!你給我吃!否則明天就不給你吃飯了。」

這是暴力。


小明的爸爸端出一盤切成花片和雕成星星的紅蘿蔔,一面用筷子挾到自己嘴裡,「我最愛吃花了,」一面對小明說,「你要不要吃一顆紅星星?」

這是鼓勵,也是以身作則的教育。





*1. PAUL GALLIEN《A foreign view on cycling 》, Taipei Times
The growth of cycling is at a critical stage in Taiwan. Establishing certain cycling behavior now is easier than trying to change it later.

*2.台北公園裡不准騎自行車,台中公園裡不准遛狗,台中的愛狗人士對此很不滿:為什麼公園可以騎自行車不能遛狗?其實什麼准什麼不准,不應該是立法單位單方面說了算。

*3.用路人包含行人、輪椅族、自行車騎士、機車騎士、汽車駕駛、公車/捷運/台鐵/高鐵駕駛、計程車司機、貨車與卡車司機、消防與救護單位等等。



.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Info for English user

Bike Smiling

David's flickr photoes-Bike Smiling is Taiwan's Critical Mass. In Taipei it's held on the fourth Sunday of every month.

PM3:00 at Taipei Arena




Critical Mass

photoes and comments-Critical Mass is a coincidental bicycle ride that takes place in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last Friday of each month. Bikes are fun! Visit:

http://chicagocriticalmass.org/

and

http://critical-mass.info/
(Closed now,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info useful.)
The most complete directory of Critical Mass rides worldwide


Commuting WITHOUT a car

Commuting WITHOUT a car--Just a group for photos of people getting to work by walking, cycling or Public Transport.

Set up by cyclingedinburgh.info which also set up www.flickr.com/groups/edinburgh_cycles_to_work .

The motivation was a 'win a bike' competition organised by www.acttravelwise.org . (http://cyclingedinburgh.info/2008/03/27/active-travel-photo-competition)

This is not an 'official' group - it's just for photos of non-car commuting anywhere in the world.

http://cyclingedinburgh.info




.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在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之後...

2009-03-06pm12:02

在巴黎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Velib引發世界各國仿效風潮後,台北和高雄也像競賽般先後推出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在ak大哥的文章裡有精彩的討論...

而早在1997(與捷安特合作)首推公共自行車的交通界前輩賀陳旦先生,也在昨天(3/5)發表了他專業的看法-詳見中國時報言論新聞:迎接公共自行車時代或是這裡

個人認為:政府在推動「自行車公共租賃系統」之後,下一步應該有3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1.全面改善大眾運輸系統的密度與廣度,研商「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之接駁」
2.全面改善自行車失竊問題使大家能安心停車
3.建立「人本交通」文化與自行車騎士典範

分述如下:

1.全面改善大眾運輸系統的密度與廣度,研商施行「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之接駁」配套。
尤其對於需要跨縣市通勤工作的朋友而言,不大可能長期長程騎單車通勤,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又不夠方便,選擇燃油的汽機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實在是有其不得已的原因。若要轉變這個族群的交通方式,「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之接駁」的發展值得試試,當然這也需要「自行車公共租賃系統」如賀陳旦先生所建議的-要達到「公共」的境界,「方便」和「規模」兩者必須兼顧
(註1)Taiwan Journal有一篇《 Bicycling can make island a better place/自行車使台灣更美好》作者Alan Patterson也認為應該讓單車以較低收費上捷運

2.以目前虧損的巴黎公共自行車系統為借鏡,全面改善自行車失竊問題,使全民安心停車,方可鼓勵更多燃油汽機車駕駛改用單車通勤
(舉例:公共單車要防竊的話,一種就是降低銷贓的價值,像在車架烙或刻上市政府公物的字樣,被偷走也只能當廢鐵賣。另外,警方也可以弄幾台車加裝GPS晶片,作為引誘偷車集團上鉤的特製釣餌喔~)

3.「大車讓小車」「行人最大、單車騎士次之,汽機車是較晚被發明的晚輩,理應禮讓前輩」的「人本交通」觀念是許多先進國家的文化與風俗(也是法律),在我們這裡落後很多,應該要更努力教育、宣導,進一步全面納入監理考照系統至少要有一定比例的考題是關於人本交通)。至於自行車騎乘技巧與安全教育,當然也要同步進行,趁此時機建立自行車騎士典範--昨天的Taipei Times也有一位加拿大旅台自行車騎士有類似的看法A foreign view on cycling 》。



這三件事都遠比「研商如何制定新法規對自行車騎士開罰」來得優先許多,畢竟以汽機車的速度與噸位而言,是比單車更容易撞死人的!我們不能也不該一面鼓勵大家騎單車上路,一面容許「大車欺負小車,小車欺負行人」的惡質文化繼續存在,否則在越來越多單車上路後,若自行車相關交通意外也隨之增多,那麼民眾將怨聲四起,政府亦將難辭其咎啊!

而如果只研商如何對自行車騎士開罰,不檢討過去「大車欺負小車,小車欺負行人」的惡質文化,那就好像「自行車騎士在復興北路地下道發生交通意外,從此政府立法規定自行車不得騎入各個地下道」(註2)是一樣的荒繆哦!



全面改善大眾運輸系統/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密度與廣度、全面改善自行車失竊問題使大家能安心停車、建立「人本交通」文化與自行車騎士典範,......相信在我們有生之年,聞名世界的「自行車友善王國」,不會再讓荷蘭、哥本哈根專美於前,而是製造自行車的台灣!



(註1)Still, some very fundamental changes must be mad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op treating Taiwan cyclists as second-class citizens. Cyclists are among the pioneers of a greener world, and they should have their own paths. And if it is impossible to build such paths in urban areas during the short term, cyclists should be allowed to load their bikes on MRT systems for a nominal fee. 儘管如此, 有些非常根本的事必須有所改變. 政府必須停止將台灣的單車騎士視為二等公民. 自行車騎士是環保世界的先驅者, 他們應該有自己騎乘的路徑. 如果在短期內不可能在城市建立自行車道, 自行車騎士應被允許以象徵性收費帶自行車上捷運.

(註2)原先在台北市各地下道沒有特別禁止自行車進入,在復興北路地下道發生自行車騎士交通意外後,許多地下道都加設了禁止自行車進入的圓型標誌,然而,諷刺的是,通常在禁止自行車進入的圓型標誌旁還有一個速限30的標誌,但以基隆路地下道為例,行駛其間的汽機車往往有八成以上開到40、50km/hr,已成為民眾與政府共同默許和習以為常的現象了。



.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20090222Bike Smiling:單車友善計畫,Start!

2009年的微笑單車上路,和以往有點不一樣。

時間: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天,下午3:00~3:30
地點:小巨蛋大螢幕下的空地

為避免每次純騎車(在市區騎車比起上山下海單調了點),活動內容也有些小改變,以後每個月都可以做的事情有這些:

bikesmiling騎一段自行車道


自行車正夯,政府響應民意準備「好好大幹一場」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咱們可以趁機提供意見,以確保新的自行車道符合咱們自行車騎士真正的需求。台北的敦化單車通勤道自二月起施工到六月,除了交工處的工程紀錄以外,咱們不妨也定期去巡巡、看看。希望319鄉都有微笑單車上路活動,或是自行車團體對自行車道工程監督。

bikesmiling繞圈圈


「找個圓環轉圈圈」算是單車臨界量/自行車聚能會活動的標誌之一,看別人轉圈圈好像輕鬆快意,我們這次轉圈圈好像感覺卡卡的,大概是選錯圓環了吧!下次換一個。

bikesmiling尋找單車友善店/友善點


記得兩年前單車環島時,當車上補給不足或是內急時,騎在路上最希望見到的往往是如廁之處或是加水的地方,包括:學校、公園、警察局......等等,而爆胎或聽到其他奇怪聲音的時候,也很需要找個地方好好修車調校一番。這不只是單車旅行者的需求,也是單車通勤者的需求(誰說單車通勤不會爆胎呢?)將單車友善店】的概念擴大成【單車友善點】,若能點點滴滴的建置在共筆地圖上,將會是大家共同的福利。

bikesmiling拜訪一家自行車行


除了三大車商GMK以外,凡是車行都列入,每個月拜訪一家車行(在共筆地圖上是用扳手標出來,表示這裡可修車)如果有哪家車行被採訪時表示:不是我賣的車我就不修or加價,那就沒有列入地圖的價值了。請大家踴躍到論壇這兒推薦一些具有專業技術、服務態度良好的店家。

bikesmiling考察大眾運輸系統


談到人本交通,若要減緩燃油運具造成的空污等問題,進行汽機車總量管制以轉移交通運具族群與提昇自行車通勤比率,有個非常重要的配套-「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接駁」。既有的捷運站,公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週邊環境是否對單車友善?停車方便安全嗎?微笑單車在台北每個月拜訪一個車站或大眾運輸點,待年終再來頒獎,看哪個地方對單車最友善。(希望不要「從缺」啊!)
p.s.這年頭好像「錢少事多離家遠」的人比較多,通勤距離長、又想要單車通勤的朋友,特別會有「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接駁」的需求啊!

bikesmiling定期不定點宣傳


集合點小巨蛋本身就是假日人潮多的一個點,除此之外,若活動時間夠,可以每個月到一個點宣傳微笑單車上路(例:大稻埕碼頭-河濱自行車道的中點);或是解散返家時每人在途中宣傳一個點,張貼Bike Smiling海報、散發DM之類的,讓更多人知道,才有更多機會與能量對自行車政策發聲。


希望將微笑單車上路定位成「在城市中的鐵馬探查活動」,抱著遊戲的心情騎車,也許每個月都會有不同而有趣的新發現


※二月份活動參與心得(摘錄)

Join Bike Smiling - oooha
Today I was extremely expected to attend this activities! This bike activities's spirit 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mass, which means the largest volume of the bikes on the road. If the road is full of the bikes, car drivers, government, and any one will know there is a huge group on the road and their right of the road can not be neglected.

The sponsor set a check list today. We would ride pass a circle, a shop, a road, a station, and a park to exam its bike friendly degree in this whole year.

※二月份活動照片by David

※二月份微笑單車上路PeoPo新聞 (呃...這個要等好一陣子才會出來)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營造單車友善的社區 (轉載)

by Winkai

2009年我來陸續寫一些台灣NGO可以採用的一些節能減碳點子。

首先來談"營造單車友善的社區"。

從學童走路上學談起

大約十年前,台灣的國中小與家長團體推動學童安全走路上學的環境,主要是想學習日本的兒童走路上學專用道。後來這個活動的確讓許多學校重視周邊社區道路的規劃,並與鄰近商店有所安全導護的合作,當時的最好範例就是台北市萬芳社區在國小與社區間設置專用道,不過還是有很多學校沒有改善。另外,新竹市有個NGO「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積極推動城市裡的行人權益問題,也把學童走路上學當做重要的議題,找學校校長、家長會來討論,也舉辦小朋友的走路主題徵文比賽。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說要推動走路上學,教育部也推出了「走路上學計畫」,相信2009年會有更好的進展。

對的,社區是重要的角色

學童走路上學的規劃,沒有社區的合作是不行的。學校與社區必須針對學童上課的主要路線,做出安全規劃、交通指引,甚至找到社區中汽車通行較少的路線,或是經過圖書館、避開不安全場域的路線,甚至在路線旁種植花草。隨著公民意識抬頭,台灣有許許多多的社區公民團體,有時候同一社區還會有好幾個不同民間團體在運作。這些社區非常了解社區當地的狀況,比起十年前,現在推動走路上學計畫,可獲得的社區支持將會更容易。

單車友善的社區跟走路上學有何關係?

當然是有的,因為做法類似。去協助走路上學的社區資源本錢,也可用在把社區轉換為「單車友善」上。

我的社區對單車友善嗎?

您的社區騎單車的情況如何,可以看這篇來參考。我想,安全是第一優先的評量標準。

社區需要怎麼去友善單車呢?

(1)改善社區的用路環境,在某些路段減少路邊停車,與縣市政府協調設置速限或單車優先道。

(2)找出適合單車通行的路段,畫出社區單車地圖,放在里民農民曆或是給學區學生參考。

(3)在需要的地方設置單車停放的專用區域,如市場、學校內、圖書館、醫院、捷運站與公車站旁邊、博物館或名勝...。特別是菜市場,婦女是市場的主要消費者,而婦女的交通工具以單車與機車為主,又幾乎是每天都需要上市場。另外,學生也是以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所以他們去補習、車站、圖書館、市區的路線,都至少需讓單車能安全通行,以及充足的停放空間。

(4)里長或社區公民團體與地方政府協調,代民眾爭取地方政府資源來改善社區單車環境。

(5)邀請烙碼的公司來社區,為居民的單車烙上號碼,以便遭竊後能有較高的尋回率。

(6)進一步,除了社區內的單車行,可邀集某些志願的店家放置單車打氣設備、備胎等,這可與學校導護商店合作。

(7)與社區內店家的單車隊合作,教導居民騎單車、簡易修車技巧與騎乘安全。

有沒有什麼例子勒?

明明是自問自答,但我問了自己一個答不出來的題目。但我看到一些社區大學有在推動社區單車環境的計畫,常利用「試騎」去發掘社區單車路線與其安全問題,如台北的松山社大、三重社大,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美濃地區的旗美社大等等....總之很多啦。漸漸的許多在「做社區」的社區發展協會、社教館(現在的生活美學館)或是里長伯都看到這些趨勢,有在做些規劃與討論,不過大體上還是辦些社區單車遊的活動居多,比較少看到努力去克服問題,把單車推廣為通勤與交通用具的。隨著單車熱,這兩年非常多社區舉辦了社區單車遊單車生活攝影比賽、或者以單車騎乘活動取代以前的登山健行....,但卻都忽略了把單車更深入的留在社區生活中,若要讓居民能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就是要讓社區環境對單車更為友善才可以。

想行動的社區與NGO可以找到什麼協助與資源勒?

(1)千里步道籌備中心是推動友善步行與單車的環台路線,所以常常舉辦座談、試走與試騎活動,在這塊單車生活化領域累積了很多資料與經驗,他們的網站上就有很多值得參考的。荒野保護協會近年推動綠色生活地圖,綠活圖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單車社區環境的調查,有關綠活圖可以參考這個網誌

(2)與社區大學合作。有些社區大學有開設相關的課程,沒有的話,也可與校本部合作安排講座,邀請一些專家與單位來演講。

(3)社區營造體系的公家資源。在政府各部會給予社區補助的各項名目中(請見台灣社區通網站),至少在農委會營造農漁村新風貌、環保署的清淨家園計畫,與內政部社區發展相關計畫,可以把營造社區單車友善環境納入申請。另外,隨著各地方政府逐步推動節能減碳計劃,也會釋出一些補助給社區進行低碳事項。

(4)直接找地方的單車店或單車隊合作。....

國外怎麼做的?

其實國外啊,跟台灣應該半斤八兩吧,但有些城市與國家做的確實比較好。撇開一些城市單車環境的建設不說,我在網路上看到西雅圖、奧勒岡的波特蘭、舊金山都有城市的單車社團都為自己的城市製作單車地圖,上面有單車路線(有專用道、沒專用道、危險路段...)、修車點之類的,不僅只有單車休閒用途。

我也有看過歐洲自行車聯盟單車旅遊協會推出歐洲自行車旅遊地圖,德國這網站可查詢到德國各城市大致的單車路網,另外,歐洲各地無車日的活動,也促進歐盟與歐洲國家和城市更重視單車環境的改善,像ICLEI(國際地方政府環境委員會)對推出eco mobility城市易行的企劃,預計要推廣到會員城市,就是由無車日脫胎換骨而來,推動行人、單車、嬰兒車、老殘者的用路權與安全環境。據我所知,美國的舊金山與波特蘭政府也已有這類的計畫在推行。

非單車社團也可以發起類似的行動,像這個「東京單車綠色地圖」就是幾個懂網路工具的人弄出來的,他們這個活動還獲獎連連,2008年獲得日本環境省的抗暖化大獎。我本人之前也模仿它做了張台北市的單車通勤地圖,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與共筆。

這個方案適合哪些團體?

社區發展協會這種團體是最適切的,當然社區大學也適合做區域的領導。單車社團可以介入,可以參考竹科單車社的網誌,有蠻多促進單車通勤的一些行動。學校家長團體,可以與學校合作,以學生騎單車的用路環境安全來考量,做些規劃。



原文網址:
http://combatclimatechange.blogspot.com/2009/01/01.html
.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綠色」讓運輸更有「效益」(轉貼)

by閒人工作坊

接受台灣新社會智庫的邀稿,藉機將過去幾年對綠色運輸曾經發表過的論點做了一次整理。
—————————————————————————-

壹、重新思考運輸的價值

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建設,運輸讓物料、人力與資訊得以流通,生產資料要能夠順利的流通、加工、交換,才能創造價值;所以,運輸的型式決定了經 濟發展 的方式,運輸的效率某種程度也等同於經濟發展的效率。於是,運輸,變成一種重要產業,因為它可以左右經濟發展的樣貌,譬如:火車促成了城鄉移民、汽車創造 了休閒產業、網路讓遠距工作變成可能,手機甚至成為孟加拉農村的脫貧工具。但是,也因為運輸成為一種產業,這原本只是創造產值的介質,卻開始認為自己也有 產值,於是,汽車持有率成為經濟發展的指標、汽車業成為龍頭工業、經濟衰退時美國花大筆銀子補助汽車業,台灣甚至直接採用價格補貼來鼓勵消費者換車。

運輸的經濟價值不在於它的本體,而是運輸效率的提升所能衍生出的經濟價值,因為每一個新的運輸工具被發明的時候,都代表著新的產業型態與生活革命。 也因 此,「節能減碳」對於其他產業而言,或許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但對於運輸業來說,卻是優勝劣敗的「競爭力」,就算在發展經濟的邏輯中,也不允許沒有效 率、浪費能源的運輸模式或產業的存在。所以,經濟衰退的時候,正好得以用「綠色」的眼光檢視我們的「經濟動脈」是否已經堵塞。

貳、通路只是經濟發展的配角

1930年代大蕭條的時期,美國大舉興建高速公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台灣也起而效尤;這兩個策略,在經濟復甦後分別讓美國與台灣邁向一個嶄 新的發 展面貌,同時也讓一般大眾認定了交通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後的經濟發展策略,無論是否真的帶給地方實質的經濟效益,居民與政府都認為興建快速道路 是必要的建設,只要扛著發展的大旗,柏油路與挖土機可以無往不利。

所謂運輸,無非就是人流、物流、資訊流的管理。倘若交通建設是服膺於經濟發展的邏輯下所設計的,人力、物料與資訊都必須要流通順暢才能夠易地加工, 進而創 造產值;所以,這三者流動的通路與載具都必須要有最適當規劃,才能發揮最有效率投資。簡單說,從發展主義的邏輯思考,貨要暢其流,道路就必須通順,那人的 移動就不能跟貨走在一起,所以,人的移動最好靠軌道運輸,不要佔據道路面積。通訊與網路的發展,可以減少人的移動,遠距的業務的視察與訪談,未來都不見得 需要人進行實質的移動。

我們時常詬病台灣的高速公路是最大的停車場,因為道路面積不夠,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擴建快速道路。可是檢視台灣目前的公路使用狀況,根據交通部 2007年 的統計要覽,小型車使用高速公路的輛次是大客車、大卡車的十倍之多,簡單說,因為塞車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因為「沒有效率的人流」所造成的。高達四億七千萬 車次的人流,許多是一台車坐著一個人,佔據道路空間,造成運輸效能的降低、能源的浪費,這才是問題的癥結點。

通路絕對不是經濟發展的主角,通路的設計必須要依據發展模式的主軸設計,把公路當成主角的發展策略,只會讓塞車的惡果減損發展的果實。譬如以資訊流 與人流 為主的內湖科學園區,無線網路與捷運的建置是台北市最晚的;以人流為主的觀光產業,應該發展鐵道運輸,卻是以山線高速公路取代鐵路支線;無論是內湖科學園 區或是山線的觀光勝地,無不承受塞車所造成的災難。同樣的,台灣東線的觀光資源,應該以火車提速取代蘇花高速公路。如果交通政策只是想要「一台車凸歸台 灣」計劃,結果只會是「一台車龜速走台灣」。

參、殺雞不要用牛刀

根據交通部在2006年所作的「自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台灣地區自小客車使用者通勤距離在0-5公里之內的佔13.8%,5-10 公里則是24.5%,也就是說,平日在道路上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的自小客車其行駛的距離不到10公里,也就是說我們的道路面積、停車空間、塞車成本被這些 通勤距離不到10公里的自小客車侵佔,無論從環保或經濟的觀點,道路資源如此被濫用是何等可怕的事情。

每種交通工具都有它最有效益的使用方式。自行車是0-10公里、機車是20公里左右、汽車是50公里左右、火車是100公里左右、快速鐵路是500 公里左 右、飛機是500公里以上。適當的把人流分散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才能有效提升道路運輸的效能。目前問題最嚴重的是政府對於小汽車的過度投資,無論是道路 開發、停車場的興建等等,所以結果是民眾對於小汽車的過度依賴,最後造成市區道路癱瘓以及鐵道運輸經營困難。

要提升運輸的效能,就必須分散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從「自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的統計就可以知道台灣各都會區的城市尺度與生活圈其實不大,有半數 人日常 生活的活動範圍大概在10公里以內,這樣的生活型態,就算騎腳踏車也是半個小時可以到的路程,本來就不應該以汽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道路面積、停車空間、 公共設施都應該進行合理的重新分配。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雖然大力興建自行車道,但多是興建在郊區與河濱,雖然帶動自行車的休閒運動風,卻沒有取代民眾日常 通勤對機動車輛的依賴。真正要讓自行車成為市區內的通勤工具,就應該從空間分配的合理性著手,把市區內的車道寬度從3.5公尺縮減為3公尺,劃撥 13.8%的停車空間給自行車,唯有從空間的合理分配,才可能抑制小汽車的使用率,同時增強民眾使用自行車的動機。此外,交通安全宣導的資源與人力,也需 要兼顧取締車輛違規以及自行車的安全教育,減少民眾對自行車通勤的安全疑慮。

肆、 摩托車限速,一石三鳥

台灣平均每四個人就有一輛汽車,每兩個人就有一輛摩托車,私人載具使用狀況之浮濫,顯示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狀況無法符合台灣人的生活型態。KTV、 豆漿 店、超市、甚至眼鏡行都有24小時的經營模式,可見台灣人的生活型態是充滿彈性與機動。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私人載具的普遍性具有相互增強的效果,我們無法禁 止24小時商店的經營模式,大眾運輸工具又不可能提供如此彈性與機動的服務,那就不可能減少私人載具的依賴,特別是摩托車。所以,許多交通部門的學者、官 員想盡辦法要抑制摩托車的數量而不得其法的原因在此。

既然知道台灣人的生活方式是如此,就必須接受摩托車是台灣人生活方式與文化的一部分,從綠色的角度,我們就不只是著眼於摩托車的數量問題,而是如何 「綠 化」它。電動摩托車所佔用的道路面積、公共空間、能源消耗、製造過程所產生的廢料都比電動汽車少,更別說是與傳統動力的汽車相比。再次強調,因為台灣都會 區的尺度不大,所以台灣的摩托車使用率才會如此之高,再加上台灣特殊的生活型態,台灣綠色運具的發展前景應該放在電動機車上,而非追隨、等待歐、日研發的 新能源汽車上。發展電動機車的門檻比新能源汽車來的低非常多,而且以現有的技術早就可以普及。只因,電動機車一直沒有受到官方重視,機車又承接了交通部門 官員與專家對它的偏見與污名。

目前電動機車無法普及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於性能與傳統摩托車的差距,雖然兩者價錢有些差距,就算政府做補貼,但那差距是不可能讓消費者購買性能比較低 的產 品。不過如果要說實用性,續航力、速度與便利性,應付一般用途早已是綽綽有餘。所以,如果不對傳統摩托車作一些限制,電動機車是永遠不可能產生市場、也不 可能取代傳統摩托車。

姑且不論空污的問題,傳統摩托車還有道路安全的問題,機車事故死亡人數佔了總人數的六成。觀察汽、機車在道路上的使用狀況可以發現,兩者因為行車速 度相 等,形成競爭關係,甚至機車的加速度更快,機車很容易穿插在汽車的車陣中,所以彼此發生碰撞的機率就會大幅度的增加。要減少相互的競爭關係,除了空間上區 分專用車道外,利用速度差來形成兩種交通工具的自動分流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畢竟,並不是每一條道路都可以劃分機車專用道。

根據交通法規,全台灣沒有一條道路允許500c.c.以下的機車車速可以超過時速50公里,而機車的特殊使用文化既然已經無法改變,又已經放寬重型 機車的 使用辦法,那休閒用的重型機車與通勤用的一般機車的對待方式就必須區分開來。所以,500c.c.以下的機車應該在出廠時就以特殊零件予以限速,而且嚴格 禁止車商以象徵速度、馬力等形容詞作為通勤用機車的廣告行銷辭彙。

一旦通勤機車的速度被限速50公里,所產生的效益有三。第一,因為速度與汽車造成差距,可自然產生分流的效果,絕對可大幅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機率。 第二, 因為速度與電動機車一樣,當性能一樣,價格產生落差之後,電動機車的市場就被創造出來了。第三,減少催油門,對於節能的效果也是有加分的效益。

伍、隨手叫車,二氧化碳多很多

在對抗全球暖化的時代,大眾運輸工具是格外重要的角色。但是大眾運輸工具為了顧及成本效益,勢必缺乏彈性與效率,而計程車正好得以彌補大眾運輸工具 的彈性 與效率。所以,計程車的公共性角色應當要被凸顯,有別於過去大眾對於計程車或計程車司機的認知,這個行業不是路邊小販、不是失業人口的吸納場所、不是單純 的自營商,因為至少自營商可以自行決定售價,但計程車不行。也因此,政府既然規範了計程車的費率,就應當有更積極的措施來提昇這個行業的品質,以及保障從 業者的生存環境。

當前油價起伏不定,造成計程車的營業困難,特別是民眾的財富縮水後,搭乘計程車的意願也會降低,所以計程車費率一旦漲價,恐怕又會擠壓到載客量。如 果計程 車的載客量減少,卻因此造成計程車空轉率或廉價私人載具(摩托車)數量的提高,那將會降低計程車扮演「準大眾運輸工具」的效益。因此,油價高漲,政府若不 進行補貼,就只能選擇調漲計程車費率,但是無論對於運將或公共利益而言,都是個兩難問題。

營業用車改裝為瓦斯車,不但可以降低空氣污染,對於燃料成本更可以大幅降低,這已經為許多國家採取的措施。台灣雖然也有補助辦法,但瓦斯車還是僅有 8000多輛而已,以車輛密度(輛/平方公里)相比,相對於香港、韓國、日本、上海等地,是數倍到數十倍的差距。因此,倘若政府能趁著油價高漲之際,順勢 將計程車 輔導轉為瓦斯車(LPG),讓計程車成為一種「綠色運具」,不但能夠降低計程車費率的漲價壓力,同時可以讓「準大眾運輸系統」的效益更顯著。

根據交通部95年計程車營運調查報告中的問卷指出,計程車司機最希望政府能進行車牌的總量管制。可是實際上根據公路法39-1條之規定,計程車牌是 有依照 縣、市人口及使用道路面積成長比例進行總量管制,但第二款卻又開了一個後門,個人車牌不在總量管制之列,造成個人車牌的數量是年年增加。總量管制的失效, 讓市場呈現過度飽和的狀況,造成計程車的營運困難與空車率的增加。

計算台北都會區人口數與計程車輛數之比為96.2:1,對照其他各主要城市人車比,如:日本東京人-車比為212:1(2000年)、香港人-車比為230:1(2001年)、新加坡人-車比為222:1(2000年),可見台北地區之計程車車輛數確實偏高。

台灣現行的職業駕照取得相當容易,只要通過考試、參加半日講習即可取得;也因此,計程車業吸納了大量的中途失業人口。當政府只有規範費率,對於進入 門檻和 總量的管理鬆散時,造成不分車齡、車況、服務品質,以相同的價格在相同的市場中憑運氣競爭,很容易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這種市場環境,對於那些願意自 我投資、改善服務品質的業者而言是種懲罰。

許多國家對於進入計程車業的門檻都相對的高,計程車司機必須通過顧客服務與地區知識等課程訓練,顧客服務內容有:法規、顧客服務技巧與禮儀、溝通技 巧、特 殊服務等;而地區知識則包括閱讀地圖能力、與對本地區主要活動地點熟悉等。提高計程車業之進入門檻,可以提昇計程車司機的專業與形象,亦成為計程車總量管 制措施之一。

目前政府對於計程車的價格補貼有兩項:2005年實施汽燃費與牌照稅減免,每台計程車平均減少1.5萬元左右的開支,可是國庫卻減少了13.5億的 歲入。 先前因應油價高漲,每公升再補貼兩元,國庫再次失血20億。雖然計程車作為「準大眾運輸」,政府投入資金來穩定費率是可以理解,但價格補貼終究是治標不治 本的方法。

改裝瓦斯車的成本大約是每台車4.8萬元,可是政府目前投資在計程車稅費減免與油價補貼上已經達3.5萬/車/年。只要三年的價格補貼預算,都可能 讓全台 灣的計程車改裝成瓦斯車,以及補助加油站增設加氣設施。改裝為瓦斯車後,行車效率沒有減損,而每公升所減少成本卻是14元,與僅僅2元的油價補貼差距甚 大,其減少空汙的成效將是更大的社會集體利益。

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的調查,計程車司機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空轉。台北縣市共有六萬輛的計程車營業,如此算來,光是台北市的計 程車, 保守估計每天就有73萬公升的汽油因為空轉就如此無意義的蒸發,相當於增加了台北市1708萬公噸 的二氧化碳。若再加上計程車所造成的塞車與運輸效率的損耗,台灣每天浪費的能源非常可觀。

無論是燃油或燃氣,因為空轉而造成的能源損失都是浪費。電話叫車系統 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但消費者搭乘計程車的習慣是即叫即停,僅有11%消費者使用電話叫車,不公平的市場讓良莠不齊的計程車一同在市區街道競爭,願意自我 投資的計程車業者無法獲得合理的回饋。所以,改變消費者路邊攔車的習慣,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降低計程車不必要的燃料成本,才是環保與業者的雙贏局面, 提升效率才是邁向綠色運輸的王道。

陸、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

與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的購車成本(關稅、貨物稅、車價)相對較高,但使用成本低很多(牌照稅、燃料稅、停車費、油價)。這代表只要 個人收 入跨入購車成本的門檻,台灣人就會想買車,更何況現在刷卡付頭款這麼方便,所以擁有私家車的門檻是非常低,台灣小汽車的成長速度是非常可怕的。再加上台灣 有1300萬輛摩托車,台灣機動車輛的密度排名全世界第四名。

無論汽機車,台灣的燃料使用費是依據排氣量大小而隨車徵收,用途為公路之養護、修建、安全管理之用。因此,就稅捐的性質而言,台灣目前的燃料費應該 是路稅 而非燃料稅。目前的燃料費的使用方式是按各地方政府登記之車籍數量做分配,因此,登記車牌越多之縣市有較多道路修建費用,道路建設越多等於鼓勵小汽車之發 展,形成相互增強的效果。

目前唯一隨油徵收的附加稅是空污費,不過每公升只課0.3元,完全不構成壓制消費的門檻。當購車成本的門檻不高,使用成本又沒有真實反映使用者的使 用方 式,再加上台灣人普遍佔用巷道、騎樓作為免費的停車空間,高速公路在同一都會區裡不收費。這些違反使用者付費的模式,都代表著沒有使用私人載具的人在補貼 那些開車、騎摩托車的人。因為政策的失當,讓這些私人載具的使用者得以廉價的享用道路面積、公共空間,消耗我們的空氣與環境資源。賦稅不公平制度,導致公 共財不斷地被竊奪與消耗。

柒、微軟不能成為通行證

網際網路的發展,再次改變了人類的經濟與交通模式。無論是資料的傳輸或人與人的溝通,因為網路的發達,可能取代掉一部分原本需要靠郵遞、親訪才能做到的事,而且隨著頻寬與普及率的加寬、加大,取代的比率只會越來越高。網路,是綠色運輸不可不談的部份。

資訊產業未來的趨勢是隨著頻寬與普及發展的,所以手持式的上網工具會越來越普遍,代表人類將可以無時無刻的生活在網路的蜘蛛網中傳遞訊息。因為頻寬 足夠, 所以未來的趨勢是軟體與儲存空間放在遠端,手持的機器將只是一個具有基本運算能力的上網瀏覽器,硬體的需求將越來越少,低價電腦、手持式的上網工具將成主 流。我們從此將擺脫微軟和英特爾所設計的套利陷阱,無需持續追求「硬體升級的夢魘」,Win95用 Pentium II、Win2000用Pentium III、WinXP用Pentium 4,去年推出的Vista就要升級到Pentium d雙核心處理器。硬體升級、追逐運轉速度、物資浪費等等的情況將會因為遠端技術的提昇而改善,環境被大量的科技垃圾所毒害的腳步將可能減緩。

台灣是全球資訊產業的龍頭,可是無論是公家機關、學術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的銀行,在網路使用的介面卻往往對使用自由軟體的人很不友善,好像只有使用 微軟的 機器才具有通行證,使用微軟才可以下載政府表單、閱讀年報、註冊選課、銀行轉帳。目前全世界使用微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我們的公共服務卻還是偏差 的對待非微軟的使用者。

「尊重多元」綠色政治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生態、文化、資訊等種種環境,這道理都是一樣的,多元象徵活力與健康,單一代表風險與危機。前往多元的道路 上,需要的是尊重與平等;相反的,在單一的環境裡,充斥的是忽視與壓迫。被微軟所壟斷的軟體環境,不但充滿風險與危機,也箝制了軟體發展與創新的可能性; 所以,自由軟體與開放格式的價值就在此,不但可建立較為安全的資訊環境,為創新發展提供豐沃的土壤,更是資訊正義的展現。

捌、結論

綠 色運輸並非只是運具的節能減碳,而是必須從事前的規劃著手,不斷地檢視目的與效益,有效率的傳輸,交通才有意義。無效率的管路,就算花了大錢鋪設,也只是 浪費。交通必須先與建設脫勾,做好效益評估,建設才有才可能有效益,而非為了建設而建設。綠色運輸不需要等待高科技的運具,只是有效率的管理與妥善規劃而 已,從提升運輸效率從而提升經濟的競爭力。
本文同時發表於台灣新社會智庫生態綠閒人工作坊


.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孔明車新聞2009-Jan

【小編碎碎念】高雄市的自行車租賃系統上路了 !連帶地,友善鐵馬城市網站也同步啟動,我倒不希望台北縣市政府的各級單位因這樣的壓力而急起直追,因為「趕出來的東西往往沒有品質可言」。聽說中央政府要用4年時間花40億元新臺幣人民血汗納稅錢去「建設」1500公里的自行車道,(關鍵字=4年 40億即可找到相關新聞)在現今自行車相關新聞與訊息呈現爆炸狀態之時,桃園縣政府為了建設自行車道,預計在二月初剷除大溪武嶺橋下的河濱(瑞興)部落,將鐵馬族的路權凌駕原住民生存居住權,這並非台灣首例,然而此舉「以自行車之名 」,卻未必為自行車騎士之願。

相較於撒大錢、趕建設的工程施作,完整規畫、考慮周延的政策更能深得我心。比方說,農曆新年期間有許多民眾騎單車出遊,關山親水公園與關山自行車道 就是個萬人迷的成功案例。將原垃圾掩埋場與周遭河床環境整體納入規畫,以鎮公所預算請顧問公司做整體規畫與營造,以有遠見的思考與務實的態度,從中央到地方一筆一筆的向不同單位爭取經費,堅持「核發經費與工程發包可以不經過鎮公所(迴避利益),但工程必須依照總體規畫藍圖施作」的原則,一區一區點點滴滴的實作和監工,終於打造成現在聞名遐邇的關山親水公園與關山自行車道。

牛年到,每年過年期間是大家把台北暫時還給台北人的時候,身為台北人,小編從小到大一直為過敏氣喘與呼吸道系統疾病所苦,過農曆年時,擁擠的街道終於出現短暫的平靜,嘈雜的噪音與車流聲也暫時稍歇,今年一反往常、沒有騎單車遠行計畫的我,在網路壞掉的春節,過了個充份休息、沒有工作壓力的好年。今年竹科單車推廣社提出「春節返鄉專車」 ,拒絕塞個沒完的高速公路,一面返鄉一面健身。你也厭倦過年塞車了嗎?下次過年,試試鐵馬返鄉專車吧!

這個月的熱門話題是「自行車剎車」,左剎?右剎?怎麼剎?前剎、後剎,都要小心剎!小編提醒大家別騎快車,安心上路,安全回家。台北市停管處自去年起積極推動「增設自行車停車格」,今年依然是要持續的重點工作,在整理新聞過程中,小編意外發現有些住家大樓的汽車位已悄悄改設成自行車停車格(因為車主決定不再開汽車了!管委會認為停車位閒置很不划算),也有馬路邊的汽車停車格變成機車格 了,空間重新正義分配是好事,然而「自行車失竊」依然是所有單車客心中的痛......。

[專題]
*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危險道?自行車風潮成為至高無上的教條
*來去 台東關山單車道
*竹科單車推廣社 春節騎鐵馬返鄉-不經「高速」公路,不塞車!

【孔明車新聞】自2009年1月起,每月刊出一次,除了電視、報紙、廣播新聞之外,精選新聞文摘的來源也包括各單車論壇與網路BLOG,在自行車相關新聞量呈現爆炸狀態時,為讀者節省寶貴的時間,掌握重點資訊,提供多樣化的視野。歡迎定時收看,並請不吝指教

Read more...繼續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轉圈圈

聽說單車臨界量活動,最愛找個圓環,繞圈圈

也許微笑單車上路的事情也是這樣,一直在繞著圈子轉的感覺。
我知道會有東西進出這個循環,有的人帶來,有的人帶走,所以轉就轉吧,
腳踏車的輪子,就要轉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