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20090222Bike Smiling:單車友善計畫,Start!

2009年的微笑單車上路,和以往有點不一樣。

時間: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天,下午3:00~3:30
地點:小巨蛋大螢幕下的空地

為避免每次純騎車(在市區騎車比起上山下海單調了點),活動內容也有些小改變,以後每個月都可以做的事情有這些:

bikesmiling騎一段自行車道


自行車正夯,政府響應民意準備「好好大幹一場」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咱們可以趁機提供意見,以確保新的自行車道符合咱們自行車騎士真正的需求。台北的敦化單車通勤道自二月起施工到六月,除了交工處的工程紀錄以外,咱們不妨也定期去巡巡、看看。希望319鄉都有微笑單車上路活動,或是自行車團體對自行車道工程監督。

bikesmiling繞圈圈


「找個圓環轉圈圈」算是單車臨界量/自行車聚能會活動的標誌之一,看別人轉圈圈好像輕鬆快意,我們這次轉圈圈好像感覺卡卡的,大概是選錯圓環了吧!下次換一個。

bikesmiling尋找單車友善店/友善點


記得兩年前單車環島時,當車上補給不足或是內急時,騎在路上最希望見到的往往是如廁之處或是加水的地方,包括:學校、公園、警察局......等等,而爆胎或聽到其他奇怪聲音的時候,也很需要找個地方好好修車調校一番。這不只是單車旅行者的需求,也是單車通勤者的需求(誰說單車通勤不會爆胎呢?)將單車友善店】的概念擴大成【單車友善點】,若能點點滴滴的建置在共筆地圖上,將會是大家共同的福利。

bikesmiling拜訪一家自行車行


除了三大車商GMK以外,凡是車行都列入,每個月拜訪一家車行(在共筆地圖上是用扳手標出來,表示這裡可修車)如果有哪家車行被採訪時表示:不是我賣的車我就不修or加價,那就沒有列入地圖的價值了。請大家踴躍到論壇這兒推薦一些具有專業技術、服務態度良好的店家。

bikesmiling考察大眾運輸系統


談到人本交通,若要減緩燃油運具造成的空污等問題,進行汽機車總量管制以轉移交通運具族群與提昇自行車通勤比率,有個非常重要的配套-「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接駁」。既有的捷運站,公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週邊環境是否對單車友善?停車方便安全嗎?微笑單車在台北每個月拜訪一個車站或大眾運輸點,待年終再來頒獎,看哪個地方對單車最友善。(希望不要「從缺」啊!)
p.s.這年頭好像「錢少事多離家遠」的人比較多,通勤距離長、又想要單車通勤的朋友,特別會有「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接駁」的需求啊!

bikesmiling定期不定點宣傳


集合點小巨蛋本身就是假日人潮多的一個點,除此之外,若活動時間夠,可以每個月到一個點宣傳微笑單車上路(例:大稻埕碼頭-河濱自行車道的中點);或是解散返家時每人在途中宣傳一個點,張貼Bike Smiling海報、散發DM之類的,讓更多人知道,才有更多機會與能量對自行車政策發聲。


希望將微笑單車上路定位成「在城市中的鐵馬探查活動」,抱著遊戲的心情騎車,也許每個月都會有不同而有趣的新發現


※二月份活動參與心得(摘錄)

Join Bike Smiling - oooha
Today I was extremely expected to attend this activities! This bike activities's spirit 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mass, which means the largest volume of the bikes on the road. If the road is full of the bikes, car drivers, government, and any one will know there is a huge group on the road and their right of the road can not be neglected.

The sponsor set a check list today. We would ride pass a circle, a shop, a road, a station, and a park to exam its bike friendly degree in this whole year.

※二月份活動照片by David

※二月份微笑單車上路PeoPo新聞 (呃...這個要等好一陣子才會出來)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營造單車友善的社區 (轉載)

by Winkai

2009年我來陸續寫一些台灣NGO可以採用的一些節能減碳點子。

首先來談"營造單車友善的社區"。

從學童走路上學談起

大約十年前,台灣的國中小與家長團體推動學童安全走路上學的環境,主要是想學習日本的兒童走路上學專用道。後來這個活動的確讓許多學校重視周邊社區道路的規劃,並與鄰近商店有所安全導護的合作,當時的最好範例就是台北市萬芳社區在國小與社區間設置專用道,不過還是有很多學校沒有改善。另外,新竹市有個NGO「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積極推動城市裡的行人權益問題,也把學童走路上學當做重要的議題,找學校校長、家長會來討論,也舉辦小朋友的走路主題徵文比賽。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說要推動走路上學,教育部也推出了「走路上學計畫」,相信2009年會有更好的進展。

對的,社區是重要的角色

學童走路上學的規劃,沒有社區的合作是不行的。學校與社區必須針對學童上課的主要路線,做出安全規劃、交通指引,甚至找到社區中汽車通行較少的路線,或是經過圖書館、避開不安全場域的路線,甚至在路線旁種植花草。隨著公民意識抬頭,台灣有許許多多的社區公民團體,有時候同一社區還會有好幾個不同民間團體在運作。這些社區非常了解社區當地的狀況,比起十年前,現在推動走路上學計畫,可獲得的社區支持將會更容易。

單車友善的社區跟走路上學有何關係?

當然是有的,因為做法類似。去協助走路上學的社區資源本錢,也可用在把社區轉換為「單車友善」上。

我的社區對單車友善嗎?

您的社區騎單車的情況如何,可以看這篇來參考。我想,安全是第一優先的評量標準。

社區需要怎麼去友善單車呢?

(1)改善社區的用路環境,在某些路段減少路邊停車,與縣市政府協調設置速限或單車優先道。

(2)找出適合單車通行的路段,畫出社區單車地圖,放在里民農民曆或是給學區學生參考。

(3)在需要的地方設置單車停放的專用區域,如市場、學校內、圖書館、醫院、捷運站與公車站旁邊、博物館或名勝...。特別是菜市場,婦女是市場的主要消費者,而婦女的交通工具以單車與機車為主,又幾乎是每天都需要上市場。另外,學生也是以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所以他們去補習、車站、圖書館、市區的路線,都至少需讓單車能安全通行,以及充足的停放空間。

(4)里長或社區公民團體與地方政府協調,代民眾爭取地方政府資源來改善社區單車環境。

(5)邀請烙碼的公司來社區,為居民的單車烙上號碼,以便遭竊後能有較高的尋回率。

(6)進一步,除了社區內的單車行,可邀集某些志願的店家放置單車打氣設備、備胎等,這可與學校導護商店合作。

(7)與社區內店家的單車隊合作,教導居民騎單車、簡易修車技巧與騎乘安全。

有沒有什麼例子勒?

明明是自問自答,但我問了自己一個答不出來的題目。但我看到一些社區大學有在推動社區單車環境的計畫,常利用「試騎」去發掘社區單車路線與其安全問題,如台北的松山社大、三重社大,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美濃地區的旗美社大等等....總之很多啦。漸漸的許多在「做社區」的社區發展協會、社教館(現在的生活美學館)或是里長伯都看到這些趨勢,有在做些規劃與討論,不過大體上還是辦些社區單車遊的活動居多,比較少看到努力去克服問題,把單車推廣為通勤與交通用具的。隨著單車熱,這兩年非常多社區舉辦了社區單車遊單車生活攝影比賽、或者以單車騎乘活動取代以前的登山健行....,但卻都忽略了把單車更深入的留在社區生活中,若要讓居民能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就是要讓社區環境對單車更為友善才可以。

想行動的社區與NGO可以找到什麼協助與資源勒?

(1)千里步道籌備中心是推動友善步行與單車的環台路線,所以常常舉辦座談、試走與試騎活動,在這塊單車生活化領域累積了很多資料與經驗,他們的網站上就有很多值得參考的。荒野保護協會近年推動綠色生活地圖,綠活圖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單車社區環境的調查,有關綠活圖可以參考這個網誌

(2)與社區大學合作。有些社區大學有開設相關的課程,沒有的話,也可與校本部合作安排講座,邀請一些專家與單位來演講。

(3)社區營造體系的公家資源。在政府各部會給予社區補助的各項名目中(請見台灣社區通網站),至少在農委會營造農漁村新風貌、環保署的清淨家園計畫,與內政部社區發展相關計畫,可以把營造社區單車友善環境納入申請。另外,隨著各地方政府逐步推動節能減碳計劃,也會釋出一些補助給社區進行低碳事項。

(4)直接找地方的單車店或單車隊合作。....

國外怎麼做的?

其實國外啊,跟台灣應該半斤八兩吧,但有些城市與國家做的確實比較好。撇開一些城市單車環境的建設不說,我在網路上看到西雅圖、奧勒岡的波特蘭、舊金山都有城市的單車社團都為自己的城市製作單車地圖,上面有單車路線(有專用道、沒專用道、危險路段...)、修車點之類的,不僅只有單車休閒用途。

我也有看過歐洲自行車聯盟單車旅遊協會推出歐洲自行車旅遊地圖,德國這網站可查詢到德國各城市大致的單車路網,另外,歐洲各地無車日的活動,也促進歐盟與歐洲國家和城市更重視單車環境的改善,像ICLEI(國際地方政府環境委員會)對推出eco mobility城市易行的企劃,預計要推廣到會員城市,就是由無車日脫胎換骨而來,推動行人、單車、嬰兒車、老殘者的用路權與安全環境。據我所知,美國的舊金山與波特蘭政府也已有這類的計畫在推行。

非單車社團也可以發起類似的行動,像這個「東京單車綠色地圖」就是幾個懂網路工具的人弄出來的,他們這個活動還獲獎連連,2008年獲得日本環境省的抗暖化大獎。我本人之前也模仿它做了張台北市的單車通勤地圖,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與共筆。

這個方案適合哪些團體?

社區發展協會這種團體是最適切的,當然社區大學也適合做區域的領導。單車社團可以介入,可以參考竹科單車社的網誌,有蠻多促進單車通勤的一些行動。學校家長團體,可以與學校合作,以學生騎單車的用路環境安全來考量,做些規劃。



原文網址:
http://combatclimatechange.blogspot.com/2009/01/01.html
.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綠色」讓運輸更有「效益」(轉貼)

by閒人工作坊

接受台灣新社會智庫的邀稿,藉機將過去幾年對綠色運輸曾經發表過的論點做了一次整理。
—————————————————————————-

壹、重新思考運輸的價值

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建設,運輸讓物料、人力與資訊得以流通,生產資料要能夠順利的流通、加工、交換,才能創造價值;所以,運輸的型式決定了經 濟發展 的方式,運輸的效率某種程度也等同於經濟發展的效率。於是,運輸,變成一種重要產業,因為它可以左右經濟發展的樣貌,譬如:火車促成了城鄉移民、汽車創造 了休閒產業、網路讓遠距工作變成可能,手機甚至成為孟加拉農村的脫貧工具。但是,也因為運輸成為一種產業,這原本只是創造產值的介質,卻開始認為自己也有 產值,於是,汽車持有率成為經濟發展的指標、汽車業成為龍頭工業、經濟衰退時美國花大筆銀子補助汽車業,台灣甚至直接採用價格補貼來鼓勵消費者換車。

運輸的經濟價值不在於它的本體,而是運輸效率的提升所能衍生出的經濟價值,因為每一個新的運輸工具被發明的時候,都代表著新的產業型態與生活革命。 也因 此,「節能減碳」對於其他產業而言,或許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但對於運輸業來說,卻是優勝劣敗的「競爭力」,就算在發展經濟的邏輯中,也不允許沒有效 率、浪費能源的運輸模式或產業的存在。所以,經濟衰退的時候,正好得以用「綠色」的眼光檢視我們的「經濟動脈」是否已經堵塞。

貳、通路只是經濟發展的配角

1930年代大蕭條的時期,美國大舉興建高速公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台灣也起而效尤;這兩個策略,在經濟復甦後分別讓美國與台灣邁向一個嶄 新的發 展面貌,同時也讓一般大眾認定了交通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後的經濟發展策略,無論是否真的帶給地方實質的經濟效益,居民與政府都認為興建快速道路 是必要的建設,只要扛著發展的大旗,柏油路與挖土機可以無往不利。

所謂運輸,無非就是人流、物流、資訊流的管理。倘若交通建設是服膺於經濟發展的邏輯下所設計的,人力、物料與資訊都必須要流通順暢才能夠易地加工, 進而創 造產值;所以,這三者流動的通路與載具都必須要有最適當規劃,才能發揮最有效率投資。簡單說,從發展主義的邏輯思考,貨要暢其流,道路就必須通順,那人的 移動就不能跟貨走在一起,所以,人的移動最好靠軌道運輸,不要佔據道路面積。通訊與網路的發展,可以減少人的移動,遠距的業務的視察與訪談,未來都不見得 需要人進行實質的移動。

我們時常詬病台灣的高速公路是最大的停車場,因為道路面積不夠,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擴建快速道路。可是檢視台灣目前的公路使用狀況,根據交通部 2007年 的統計要覽,小型車使用高速公路的輛次是大客車、大卡車的十倍之多,簡單說,因為塞車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因為「沒有效率的人流」所造成的。高達四億七千萬 車次的人流,許多是一台車坐著一個人,佔據道路空間,造成運輸效能的降低、能源的浪費,這才是問題的癥結點。

通路絕對不是經濟發展的主角,通路的設計必須要依據發展模式的主軸設計,把公路當成主角的發展策略,只會讓塞車的惡果減損發展的果實。譬如以資訊流 與人流 為主的內湖科學園區,無線網路與捷運的建置是台北市最晚的;以人流為主的觀光產業,應該發展鐵道運輸,卻是以山線高速公路取代鐵路支線;無論是內湖科學園 區或是山線的觀光勝地,無不承受塞車所造成的災難。同樣的,台灣東線的觀光資源,應該以火車提速取代蘇花高速公路。如果交通政策只是想要「一台車凸歸台 灣」計劃,結果只會是「一台車龜速走台灣」。

參、殺雞不要用牛刀

根據交通部在2006年所作的「自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台灣地區自小客車使用者通勤距離在0-5公里之內的佔13.8%,5-10 公里則是24.5%,也就是說,平日在道路上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的自小客車其行駛的距離不到10公里,也就是說我們的道路面積、停車空間、塞車成本被這些 通勤距離不到10公里的自小客車侵佔,無論從環保或經濟的觀點,道路資源如此被濫用是何等可怕的事情。

每種交通工具都有它最有效益的使用方式。自行車是0-10公里、機車是20公里左右、汽車是50公里左右、火車是100公里左右、快速鐵路是500 公里左 右、飛機是500公里以上。適當的把人流分散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才能有效提升道路運輸的效能。目前問題最嚴重的是政府對於小汽車的過度投資,無論是道路 開發、停車場的興建等等,所以結果是民眾對於小汽車的過度依賴,最後造成市區道路癱瘓以及鐵道運輸經營困難。

要提升運輸的效能,就必須分散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從「自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的統計就可以知道台灣各都會區的城市尺度與生活圈其實不大,有半數 人日常 生活的活動範圍大概在10公里以內,這樣的生活型態,就算騎腳踏車也是半個小時可以到的路程,本來就不應該以汽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道路面積、停車空間、 公共設施都應該進行合理的重新分配。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雖然大力興建自行車道,但多是興建在郊區與河濱,雖然帶動自行車的休閒運動風,卻沒有取代民眾日常 通勤對機動車輛的依賴。真正要讓自行車成為市區內的通勤工具,就應該從空間分配的合理性著手,把市區內的車道寬度從3.5公尺縮減為3公尺,劃撥 13.8%的停車空間給自行車,唯有從空間的合理分配,才可能抑制小汽車的使用率,同時增強民眾使用自行車的動機。此外,交通安全宣導的資源與人力,也需 要兼顧取締車輛違規以及自行車的安全教育,減少民眾對自行車通勤的安全疑慮。

肆、 摩托車限速,一石三鳥

台灣平均每四個人就有一輛汽車,每兩個人就有一輛摩托車,私人載具使用狀況之浮濫,顯示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狀況無法符合台灣人的生活型態。KTV、 豆漿 店、超市、甚至眼鏡行都有24小時的經營模式,可見台灣人的生活型態是充滿彈性與機動。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私人載具的普遍性具有相互增強的效果,我們無法禁 止24小時商店的經營模式,大眾運輸工具又不可能提供如此彈性與機動的服務,那就不可能減少私人載具的依賴,特別是摩托車。所以,許多交通部門的學者、官 員想盡辦法要抑制摩托車的數量而不得其法的原因在此。

既然知道台灣人的生活方式是如此,就必須接受摩托車是台灣人生活方式與文化的一部分,從綠色的角度,我們就不只是著眼於摩托車的數量問題,而是如何 「綠 化」它。電動摩托車所佔用的道路面積、公共空間、能源消耗、製造過程所產生的廢料都比電動汽車少,更別說是與傳統動力的汽車相比。再次強調,因為台灣都會 區的尺度不大,所以台灣的摩托車使用率才會如此之高,再加上台灣特殊的生活型態,台灣綠色運具的發展前景應該放在電動機車上,而非追隨、等待歐、日研發的 新能源汽車上。發展電動機車的門檻比新能源汽車來的低非常多,而且以現有的技術早就可以普及。只因,電動機車一直沒有受到官方重視,機車又承接了交通部門 官員與專家對它的偏見與污名。

目前電動機車無法普及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於性能與傳統摩托車的差距,雖然兩者價錢有些差距,就算政府做補貼,但那差距是不可能讓消費者購買性能比較低 的產 品。不過如果要說實用性,續航力、速度與便利性,應付一般用途早已是綽綽有餘。所以,如果不對傳統摩托車作一些限制,電動機車是永遠不可能產生市場、也不 可能取代傳統摩托車。

姑且不論空污的問題,傳統摩托車還有道路安全的問題,機車事故死亡人數佔了總人數的六成。觀察汽、機車在道路上的使用狀況可以發現,兩者因為行車速 度相 等,形成競爭關係,甚至機車的加速度更快,機車很容易穿插在汽車的車陣中,所以彼此發生碰撞的機率就會大幅度的增加。要減少相互的競爭關係,除了空間上區 分專用車道外,利用速度差來形成兩種交通工具的自動分流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畢竟,並不是每一條道路都可以劃分機車專用道。

根據交通法規,全台灣沒有一條道路允許500c.c.以下的機車車速可以超過時速50公里,而機車的特殊使用文化既然已經無法改變,又已經放寬重型 機車的 使用辦法,那休閒用的重型機車與通勤用的一般機車的對待方式就必須區分開來。所以,500c.c.以下的機車應該在出廠時就以特殊零件予以限速,而且嚴格 禁止車商以象徵速度、馬力等形容詞作為通勤用機車的廣告行銷辭彙。

一旦通勤機車的速度被限速50公里,所產生的效益有三。第一,因為速度與汽車造成差距,可自然產生分流的效果,絕對可大幅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機率。 第二, 因為速度與電動機車一樣,當性能一樣,價格產生落差之後,電動機車的市場就被創造出來了。第三,減少催油門,對於節能的效果也是有加分的效益。

伍、隨手叫車,二氧化碳多很多

在對抗全球暖化的時代,大眾運輸工具是格外重要的角色。但是大眾運輸工具為了顧及成本效益,勢必缺乏彈性與效率,而計程車正好得以彌補大眾運輸工具 的彈性 與效率。所以,計程車的公共性角色應當要被凸顯,有別於過去大眾對於計程車或計程車司機的認知,這個行業不是路邊小販、不是失業人口的吸納場所、不是單純 的自營商,因為至少自營商可以自行決定售價,但計程車不行。也因此,政府既然規範了計程車的費率,就應當有更積極的措施來提昇這個行業的品質,以及保障從 業者的生存環境。

當前油價起伏不定,造成計程車的營業困難,特別是民眾的財富縮水後,搭乘計程車的意願也會降低,所以計程車費率一旦漲價,恐怕又會擠壓到載客量。如 果計程 車的載客量減少,卻因此造成計程車空轉率或廉價私人載具(摩托車)數量的提高,那將會降低計程車扮演「準大眾運輸工具」的效益。因此,油價高漲,政府若不 進行補貼,就只能選擇調漲計程車費率,但是無論對於運將或公共利益而言,都是個兩難問題。

營業用車改裝為瓦斯車,不但可以降低空氣污染,對於燃料成本更可以大幅降低,這已經為許多國家採取的措施。台灣雖然也有補助辦法,但瓦斯車還是僅有 8000多輛而已,以車輛密度(輛/平方公里)相比,相對於香港、韓國、日本、上海等地,是數倍到數十倍的差距。因此,倘若政府能趁著油價高漲之際,順勢 將計程車 輔導轉為瓦斯車(LPG),讓計程車成為一種「綠色運具」,不但能夠降低計程車費率的漲價壓力,同時可以讓「準大眾運輸系統」的效益更顯著。

根據交通部95年計程車營運調查報告中的問卷指出,計程車司機最希望政府能進行車牌的總量管制。可是實際上根據公路法39-1條之規定,計程車牌是 有依照 縣、市人口及使用道路面積成長比例進行總量管制,但第二款卻又開了一個後門,個人車牌不在總量管制之列,造成個人車牌的數量是年年增加。總量管制的失效, 讓市場呈現過度飽和的狀況,造成計程車的營運困難與空車率的增加。

計算台北都會區人口數與計程車輛數之比為96.2:1,對照其他各主要城市人車比,如:日本東京人-車比為212:1(2000年)、香港人-車比為230:1(2001年)、新加坡人-車比為222:1(2000年),可見台北地區之計程車車輛數確實偏高。

台灣現行的職業駕照取得相當容易,只要通過考試、參加半日講習即可取得;也因此,計程車業吸納了大量的中途失業人口。當政府只有規範費率,對於進入 門檻和 總量的管理鬆散時,造成不分車齡、車況、服務品質,以相同的價格在相同的市場中憑運氣競爭,很容易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這種市場環境,對於那些願意自 我投資、改善服務品質的業者而言是種懲罰。

許多國家對於進入計程車業的門檻都相對的高,計程車司機必須通過顧客服務與地區知識等課程訓練,顧客服務內容有:法規、顧客服務技巧與禮儀、溝通技 巧、特 殊服務等;而地區知識則包括閱讀地圖能力、與對本地區主要活動地點熟悉等。提高計程車業之進入門檻,可以提昇計程車司機的專業與形象,亦成為計程車總量管 制措施之一。

目前政府對於計程車的價格補貼有兩項:2005年實施汽燃費與牌照稅減免,每台計程車平均減少1.5萬元左右的開支,可是國庫卻減少了13.5億的 歲入。 先前因應油價高漲,每公升再補貼兩元,國庫再次失血20億。雖然計程車作為「準大眾運輸」,政府投入資金來穩定費率是可以理解,但價格補貼終究是治標不治 本的方法。

改裝瓦斯車的成本大約是每台車4.8萬元,可是政府目前投資在計程車稅費減免與油價補貼上已經達3.5萬/車/年。只要三年的價格補貼預算,都可能 讓全台 灣的計程車改裝成瓦斯車,以及補助加油站增設加氣設施。改裝為瓦斯車後,行車效率沒有減損,而每公升所減少成本卻是14元,與僅僅2元的油價補貼差距甚 大,其減少空汙的成效將是更大的社會集體利益。

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的調查,計程車司機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空轉。台北縣市共有六萬輛的計程車營業,如此算來,光是台北市的計 程車, 保守估計每天就有73萬公升的汽油因為空轉就如此無意義的蒸發,相當於增加了台北市1708萬公噸 的二氧化碳。若再加上計程車所造成的塞車與運輸效率的損耗,台灣每天浪費的能源非常可觀。

無論是燃油或燃氣,因為空轉而造成的能源損失都是浪費。電話叫車系統 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但消費者搭乘計程車的習慣是即叫即停,僅有11%消費者使用電話叫車,不公平的市場讓良莠不齊的計程車一同在市區街道競爭,願意自我 投資的計程車業者無法獲得合理的回饋。所以,改變消費者路邊攔車的習慣,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降低計程車不必要的燃料成本,才是環保與業者的雙贏局面, 提升效率才是邁向綠色運輸的王道。

陸、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

與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的購車成本(關稅、貨物稅、車價)相對較高,但使用成本低很多(牌照稅、燃料稅、停車費、油價)。這代表只要 個人收 入跨入購車成本的門檻,台灣人就會想買車,更何況現在刷卡付頭款這麼方便,所以擁有私家車的門檻是非常低,台灣小汽車的成長速度是非常可怕的。再加上台灣 有1300萬輛摩托車,台灣機動車輛的密度排名全世界第四名。

無論汽機車,台灣的燃料使用費是依據排氣量大小而隨車徵收,用途為公路之養護、修建、安全管理之用。因此,就稅捐的性質而言,台灣目前的燃料費應該 是路稅 而非燃料稅。目前的燃料費的使用方式是按各地方政府登記之車籍數量做分配,因此,登記車牌越多之縣市有較多道路修建費用,道路建設越多等於鼓勵小汽車之發 展,形成相互增強的效果。

目前唯一隨油徵收的附加稅是空污費,不過每公升只課0.3元,完全不構成壓制消費的門檻。當購車成本的門檻不高,使用成本又沒有真實反映使用者的使 用方 式,再加上台灣人普遍佔用巷道、騎樓作為免費的停車空間,高速公路在同一都會區裡不收費。這些違反使用者付費的模式,都代表著沒有使用私人載具的人在補貼 那些開車、騎摩托車的人。因為政策的失當,讓這些私人載具的使用者得以廉價的享用道路面積、公共空間,消耗我們的空氣與環境資源。賦稅不公平制度,導致公 共財不斷地被竊奪與消耗。

柒、微軟不能成為通行證

網際網路的發展,再次改變了人類的經濟與交通模式。無論是資料的傳輸或人與人的溝通,因為網路的發達,可能取代掉一部分原本需要靠郵遞、親訪才能做到的事,而且隨著頻寬與普及率的加寬、加大,取代的比率只會越來越高。網路,是綠色運輸不可不談的部份。

資訊產業未來的趨勢是隨著頻寬與普及發展的,所以手持式的上網工具會越來越普遍,代表人類將可以無時無刻的生活在網路的蜘蛛網中傳遞訊息。因為頻寬 足夠, 所以未來的趨勢是軟體與儲存空間放在遠端,手持的機器將只是一個具有基本運算能力的上網瀏覽器,硬體的需求將越來越少,低價電腦、手持式的上網工具將成主 流。我們從此將擺脫微軟和英特爾所設計的套利陷阱,無需持續追求「硬體升級的夢魘」,Win95用 Pentium II、Win2000用Pentium III、WinXP用Pentium 4,去年推出的Vista就要升級到Pentium d雙核心處理器。硬體升級、追逐運轉速度、物資浪費等等的情況將會因為遠端技術的提昇而改善,環境被大量的科技垃圾所毒害的腳步將可能減緩。

台灣是全球資訊產業的龍頭,可是無論是公家機關、學術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的銀行,在網路使用的介面卻往往對使用自由軟體的人很不友善,好像只有使用 微軟的 機器才具有通行證,使用微軟才可以下載政府表單、閱讀年報、註冊選課、銀行轉帳。目前全世界使用微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我們的公共服務卻還是偏差 的對待非微軟的使用者。

「尊重多元」綠色政治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生態、文化、資訊等種種環境,這道理都是一樣的,多元象徵活力與健康,單一代表風險與危機。前往多元的道路 上,需要的是尊重與平等;相反的,在單一的環境裡,充斥的是忽視與壓迫。被微軟所壟斷的軟體環境,不但充滿風險與危機,也箝制了軟體發展與創新的可能性; 所以,自由軟體與開放格式的價值就在此,不但可建立較為安全的資訊環境,為創新發展提供豐沃的土壤,更是資訊正義的展現。

捌、結論

綠 色運輸並非只是運具的節能減碳,而是必須從事前的規劃著手,不斷地檢視目的與效益,有效率的傳輸,交通才有意義。無效率的管路,就算花了大錢鋪設,也只是 浪費。交通必須先與建設脫勾,做好效益評估,建設才有才可能有效益,而非為了建設而建設。綠色運輸不需要等待高科技的運具,只是有效率的管理與妥善規劃而 已,從提升運輸效率從而提升經濟的競爭力。
本文同時發表於台灣新社會智庫生態綠閒人工作坊


.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孔明車新聞2009-Jan

【小編碎碎念】高雄市的自行車租賃系統上路了 !連帶地,友善鐵馬城市網站也同步啟動,我倒不希望台北縣市政府的各級單位因這樣的壓力而急起直追,因為「趕出來的東西往往沒有品質可言」。聽說中央政府要用4年時間花40億元新臺幣人民血汗納稅錢去「建設」1500公里的自行車道,(關鍵字=4年 40億即可找到相關新聞)在現今自行車相關新聞與訊息呈現爆炸狀態之時,桃園縣政府為了建設自行車道,預計在二月初剷除大溪武嶺橋下的河濱(瑞興)部落,將鐵馬族的路權凌駕原住民生存居住權,這並非台灣首例,然而此舉「以自行車之名 」,卻未必為自行車騎士之願。

相較於撒大錢、趕建設的工程施作,完整規畫、考慮周延的政策更能深得我心。比方說,農曆新年期間有許多民眾騎單車出遊,關山親水公園與關山自行車道 就是個萬人迷的成功案例。將原垃圾掩埋場與周遭河床環境整體納入規畫,以鎮公所預算請顧問公司做整體規畫與營造,以有遠見的思考與務實的態度,從中央到地方一筆一筆的向不同單位爭取經費,堅持「核發經費與工程發包可以不經過鎮公所(迴避利益),但工程必須依照總體規畫藍圖施作」的原則,一區一區點點滴滴的實作和監工,終於打造成現在聞名遐邇的關山親水公園與關山自行車道。

牛年到,每年過年期間是大家把台北暫時還給台北人的時候,身為台北人,小編從小到大一直為過敏氣喘與呼吸道系統疾病所苦,過農曆年時,擁擠的街道終於出現短暫的平靜,嘈雜的噪音與車流聲也暫時稍歇,今年一反往常、沒有騎單車遠行計畫的我,在網路壞掉的春節,過了個充份休息、沒有工作壓力的好年。今年竹科單車推廣社提出「春節返鄉專車」 ,拒絕塞個沒完的高速公路,一面返鄉一面健身。你也厭倦過年塞車了嗎?下次過年,試試鐵馬返鄉專車吧!

這個月的熱門話題是「自行車剎車」,左剎?右剎?怎麼剎?前剎、後剎,都要小心剎!小編提醒大家別騎快車,安心上路,安全回家。台北市停管處自去年起積極推動「增設自行車停車格」,今年依然是要持續的重點工作,在整理新聞過程中,小編意外發現有些住家大樓的汽車位已悄悄改設成自行車停車格(因為車主決定不再開汽車了!管委會認為停車位閒置很不划算),也有馬路邊的汽車停車格變成機車格 了,空間重新正義分配是好事,然而「自行車失竊」依然是所有單車客心中的痛......。

[專題]
*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危險道?自行車風潮成為至高無上的教條
*來去 台東關山單車道
*竹科單車推廣社 春節騎鐵馬返鄉-不經「高速」公路,不塞車!

【孔明車新聞】自2009年1月起,每月刊出一次,除了電視、報紙、廣播新聞之外,精選新聞文摘的來源也包括各單車論壇與網路BLOG,在自行車相關新聞量呈現爆炸狀態時,為讀者節省寶貴的時間,掌握重點資訊,提供多樣化的視野。歡迎定時收看,並請不吝指教

Read more...繼續閱讀全文